Page 104 - 《青白江年鉴(2018)》
P. 104
才要素吸附力、整合力明显增强。我区连续 9 年获 三、认清现状、直面问题,切实增强推动转型
评四川省 “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连续 6 年跻 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身中国 “ 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区”;预计 2017 年地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绝不能缺少直面问题的勇
区生产总值突破 420 亿元,人均地区 生 产 总 值 达 气。现阶段,青白江区仍然面临不少短板和瓶颈制
1.5 万美元,地方可支配财力超过 80 亿元。这些 约因素。
实实在在的发展和变化,为我区加快发展、奋力赶 ( 一)经济规模总体偏小。 2016 年青白江区地
超,打下了坚实基础,积淀了充足力量。 区生产总值 367 亿元,仅为成都高新 区 的 四 分 之
( 二)发展机遇多重叠加。当前,青白江区面 一;被纳入中心城区以后,只相当于 11 个中心城
临一系列全方位、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 一带一 区平均水平 ( 721 亿元)的一半,比总量最高的区
路”建设,使青白江成为内陆地区对泛欧泛亚开放 还少 672 亿元。这也反映出青白江经济总量不大,
的门户城市;“ 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功 需要迎头追赶,加大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
能凸显,为青白江占领开放型经济制高点、集聚做 ( 二)发展能级亟待提高。 2016 年,青白江区
大产业实力提供了重要契机;自贸试验区建设允许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3.9∶71.2∶24.9 ,在经济总量
先行先试改革,为青白江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要素 不大的情况下,三次产业发展内部偏 “ 重”的结构
提供了重要机遇;国际铁路港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 性问题导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都市农业缺乏
的推进器,有利于充分发挥青白江促进成德绵协同 特色和品牌;工业经济体量虽大但新型工业占比不
发展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核 高;商贸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
心纽带功能;市委实施 “ 北改”“ 东进”“ 中优”战 到 80 亿元,与中心城区超过 360 亿元的平均水平
略,对青白江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公共配套、改善 差距较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和对消费的带动作
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区广 用尚未充分显现。
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干、人心思进,为青白江加快发 ( 三)创新活力跟不上转型需要。一些干部习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惯按旧有模式建设城市,按旧有方式管理城市,按
( 三)区域优势日益显现。当前,青白江区发 旧有措施经营城市,缺乏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缺
展有利条件不断增多,这是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乏经营城市的理念,缺乏攻坚破难的工作能力,谋
的独特优势。口岸方面,成都铁路口岸作为 “ 贯通 划推动工作格局不大,站位不够高。
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辐射整个西部的国际 ( 四)开放格局还不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新
化平台,已促进 80 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区开展 要求。面对开放合作大势,一些干部和企业欠缺以
进出口贸易,形成了以通道带贸易、以贸易聚产业 新开放观主动拥抱世界的意识,缺乏走向世界的自
的良好态势。城市品质方面,得益于城市配套持续 信和底气,导致对外向型经济的打造和支持不够,
改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城市价值同步实现大 没有培育出支撑引领性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区域产
幅度提升,先后吸引万科、金科、佳兆业、新城控 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度还不够丰富。
股等一大批知名房企入驻,先后引进了成都九中、 ( 五)交通、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水平
嘉祥等优质教育资源。生态建设方面,绣川河绿道 还不够高。区域快速通道缺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已具雏形,同华大道绿道、长流河绿 道 正 同 步 推 滞后,区域交通发展不均衡,客货分流尚未完全实
进。随着开放口岸、自贸试验区、交通区位、高端 现,群众出行方式单一;全区教育医疗水平还不够
产业聚集、国际配套等优势进一步增强,青白江的 高,与国际化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
城市价值还将持续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 四、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加快建设 “ 内陆亚
感还将大幅提升。 欧门户、国际化青白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