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白江的西北面,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驱车从成都北门前往,远远便能见到巨大的牌坊上写着“弥牟”二字。
弥牟镇,古称弥牟寨、唐家寺,亦名八阵乡。地处青白江区西北端,北与广汉交界,西南与新都区接壤,距成都市区23公里。作为老川陕路的要冲,弥牟镇又被称为“成都北大门”。作为进出川的要塞,弥牟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闻名于世的三国 “旱八阵图”遗址仅存于此,还有诸葛井、诸葛桥等三国遗址。
以先秦八阵为基础,结合北上伐魏之现实需求,通过车马布阵、用兵倚伏设置的八阵图是诸葛武侯智慧精神的重要象征。位于弥牟镇的八阵图遗址是全国唯一留存的三国八阵图遗迹,成为三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标,千年古镇弥牟也因之而闻名于世。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诸葛亮于此演练著名的旱“八阵”之前,弥牟已是著名古道金牛道的必经之地,见证了巴蜀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大事。
曾有分析称,古蜀人把“弥牟纻布”作为远途贩卖牟利的贵重商品,沿着神秘不为人知的贸易通道——南方丝绸之路,贩运到了身毒(古印度),进而转卖至大夏(今阿富汗)。于是就有张蓦在大夏国见到蜀布的一幕。张蓦所见之蜀布,或许就是“弥牟布”(或者“弥牟布”为蜀布的其中一种)。如果这样的分析能够在将来的考古发掘或文献中得到证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大胆猜想: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弥牟镇,或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并且是丝路货物的原产地、供应地。
因此,弥牟的历史,成名于“八阵图”,而不止于“八阵图”。
弥牟道因为扼成都北接中原的交通要冲,见证了蜀汉政权兴衰的全部过程。从诸葛亮的五出祁山,到姜维的九伐中原,弥牟古道上的泥土几乎粘遍了所有蜀汉将士的双足。弥牟古道,可谓三国蜀汉政权的“无字史书”。而诸葛亮于弥牟排练“八阵图”,则因为相关遗存成为全国唯一留存的三国“八阵图”遗迹,更名闻天下。明代曹学佺诗赞道:“晓云不散弥牟镇,春草横生八阵图。”
“八阵图”是诸葛亮继承和发扬前代兵家之八阵法,并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研制出的一套独具特色的队形部署和作战方案,是诸葛亮一生智慧的浓缩。据古籍记载:“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井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成书于南北朝的《益州记》对八阵图的描述则更为详尽:“武侯演八阵者,在州北以八卦之爻定位,因地制形,尽得其妙。”明代学者杨升庵也在其《新都八阵图记》中说:八阵图原为纵横8垒共64垒,每垒高数武,可容数人或数十人,外围土墙,并设4门。粗看似堆土组成之方阵,但随号令变化,垒与垒之间,或进或退,或分或合,可演化成多种阵形,以备偃杀、攻守之需。接着他还写道:“诸葛武侯之八阵图在蜀有二;一在川东夔州之白帝城;一在新都之弥牟镇,扼南下成都之冲要,俗称“旱八阵”!
弥牟三国八阵图遗址附近,原来建有一座武侯祠(亦称八阵庙、武侯庙)。该武侯祠相传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民为缅怀其治蜀功绩而建。《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记载弥牟镇鸡踪桥时提到:“唐长兴三年,孟知祥以董璋克汉州,将兵赴援,至弥牟镇……明日……,董璋阵于武侯庙下。”由此可知,早在唐代,弥牟武侯祠可能就已经存在。宋代,诗人陆游骑马过弥牟,拜谒武侯祠,参观八阵图,顿生效仿武侯北伐、收拾旧山河的雄心,遂纵马弯弓,纵横于八阵丛莾间,是夜,陆游大醉,酣睡于八阵旁的老妪家。他在诗歌《九月十日如汉州小猎于新都弥牟之间投宿民家》中有诗句“北连武侯祠,南并稚子墓”,对弥牟三国八阵图遗址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大致描述。正如《民国新都县志》所载:“武侯祠,在县东弥牟镇。宋时已有之。”
弥牟镇,除了有诸葛亮的“旱八阵”遗迹以外,还有著名的诸葛井、诸葛桥。
诸葛井,创建于三国时期,据传为诸葛亮在团河乡扎营,无清水可喝,孔明见此情况,用宝剑往地下一插,一股清泉即出,故名诸葛井。诸葛井为砖石结构,井台为方形,井口为圆形;早年有一井架置于其上,井水现已不做饮用水使用,井台边有一通保护碑。该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为青白江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水井依旧是水井,但围绕这口水井每一天都有很多的故事。据说,诸葛井下面的河流和外面的河流是连接相通的,据老人流传,要是把一只鸭子放进井里,它可以从井下面一直穿到外面的河里。
随着三国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如今,弥牟镇已在厚重的历史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八阵巷人来人往,美食集聚。诸葛泉也化作甘冽的诸葛酒,成为青白江的地区特色。青白江区的三国文化也根植于这片土壤,即将在弥牟镇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