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时间:2022-03-29

①城厢古镇

城厢镇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东北部青白江区境内,距成都市31公里,成都市总体规划的都市区范围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镇,底蕴十分深厚,至今保存着至汉朝以来,包括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为成都市各乡(镇)之首。城厢古韵浓郁,人杰地灵,自汉代即为居民聚落,已有1800多年历史,镇内文物丰富,古迹众多,名人辈出。宋代进士、理学家谢湜、谢潜弟兄,明代御史敖选、李佶两人,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何元普和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近代涌现了被孙中山先生追赠为“陆军大将军”的彭家珍烈士;现代出现了著名土壤学家、曾任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彭家元,中国著名植物学家彭传直,著名诗人、文学家流沙河。

这里保存着汉代以来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作为曾经金堂县城已有900年的历史,至今保存着古代县治的城市功能和建筑格局。威严的县衙署、古朴的文庙和武庙、恢弘明教寺觉皇殿、静谧的绣川书院,还有那清晨的西街、黄昏的护城河……历经千年,那县衙的惊木声、书院的读书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城厢古镇西街是古镇唯一保留最完整的一条古街,全长320米,街后侧有几处大院紧贴,较大的民居院落为余家大院,其余尚有何家大院、李家大院等10处。街上有灵官庙、当铺、陈家祠、原金堂县衙署。连接西街有4条小巷,北侧为西城边街、槐树街、坚强巷,南侧有上寿巷。西街两侧大部分保留老街原有的清时代和民国时期民居和街房建筑,仅有4处为后来新建房屋。

 

②弥牟古镇

弥牟古镇位于青白江区西北端,古称弥牟寨、唐家寺,亦名八阵乡。弥牟古镇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此弥牟即弥牟布。汉代,今成都与广汉并为纺织中心,因而地处二者之间的弥牟镇一带纺织业也有一定发展。唐代元和年间,弥牟布为朝廷贡品。《通雅·布帛》记,“弥牟,细纻也。弥牟,言细也”,说明这种布织工之细,质量极高,弥牟镇也因此布得名。后唐时期(923—936年),这里形成集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早在古蜀时期,弥牟镇一带就是金牛道的必经之地。三国时,诸葛亮北伐也要从此经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全国唯一留存的“旱八阵图”遗址就在弥牟镇。相传这是诸葛亮为拱卫蜀国都城益州(今成都)而设下的重要防线,弥牟镇也因此留下了很多有关诸葛亮的遗迹传说和浓厚的三国文化。在弥牟旱八阵图遗址附近,原来还有一座武侯祠,今已不存。此外,还有诸葛井、诸葛桥,也都因诸葛亮曾在此带兵而来。除了三国文化,温家寨子也是镇上一大特色。寨子由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来自江西赣州的温氏后裔所建,是移民文化的一个缩影。

如今,弥牟镇摇身变为文化旅游小镇,形成了以三国文化为代表的特色街区。弥牟·八阵巷街区采用修旧如旧、回归历史的手法打造,集文化、休闲、美食于一体,既实现了对弥牟镇三国文化和唐家寺美食文化的传承,也成为弥牟镇的一张新名片,助推青白江区文旅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③旱八阵图遗址

旱八阵图始建于蜀章武年间(221年),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练兵布阵的场所,遗址位于弥牟镇东南角。南朝梁李膺《益州记》载:“旱八阵图为纵横皆八,六十四垒方阵。每垒高三丈,外围以土城,有四门。诸葛亮练兵之阵。”后人对八阵图有所改置。《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图经》《纬略》《八阵图集记》等均有记载。据宋人赵抃、明文学家胡应麟的记述,八阵图两方阵各六十四垒,加上两垒作为指挥台,共为一百三十垒,各为“当头阵法”。此后,即以一百二十八垒为基本定数,但排列已不是整齐的方阵。到清末存七十一垒,后又有毁损,现仅存六垒,是全国唯一尚存的旱八阵图真迹遗址。

1981年,旱八阵图遗址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④诸葛井

诸葛井位于弥牟镇老横街1号铺左侧,始建于三国时期。诸葛井为砖石结构,井台为方形,井口为圆形,上井腹成八角形,由上至下渐宽,下井腹与上井腹成等距的错位八角形,角由宽渐窄。井壁用条石砌成,井面至井底水面为2.02米。井台座东北向西南,井台正中有一摇架,高0.92米,宽0.25米,厚0.1米。1998年,诸葛井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⑤文庙

文庙(现城厢镇粮站内)始建于宋嘉祐二年(1057年)。清乾隆、嘉庆年间,八次培修和扩建,庙内供奉孔子及七十二门人等历代名儒。清末至民国在此设劝学所、国民小学、女子小学,部分建筑已拆除和改建,现仅存大成殿、崇圣祠、前厅和厢房,建筑面积1397平方米。

大成殿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檐下拖斗拱。面阔5间21米,进深4间13米,通高11米。崇圣祠为悬山式屋顶,面阔3间14米,进深4间11米,通高8.7米。198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⑥武庙

武庙(现城厢中学内)始建年代无考。清嘉庆九年(1804年),金堂县令谢惟杰从镇东文昌宫后迁建于此。历时5年,费白银1万余两,于嘉庆十四年竣工。武庙为三进,现已无后殿和前厅,仅存正殿。正殿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檐下拖斗拱。面阔5间18.7米,进深5间14米,通高12米,高于文庙正殿,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见。建筑面积946平方米。198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⑦绣川书院

绣川书院(位于城厢镇东街)始建于宋代,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金堂县令陈舜明由城厢镇西门闹市区迁建于此。乾隆年间,金堂县令张南瑛据附近绣川河之名改名为绣川书院。现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建筑面积1969平方米,分为四进:一二进为庭院,两侧有厢房;三进为外讲堂;四进为内讲堂。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屋面,花格门窗,现保存完好。

绣川书院是金堂县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声誉最隆的一所书院。历任院长皆为博学之士。据查实的九任院长中,有进士1人,举人6人,拔贡2人。学生多系秀才和童生中的优等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民国17年(1928年)改名金渊小学,1950年改为城厢第一小学。

绣川书院分别在1751年、1761年和1805年由时任金堂县令张南瑛、饶学曦、谢惟杰局部维修和扩建,是全省至今保存完好的古代县级最高学府,1998年被列为青白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⑧彭大将军专祠

民国元年(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在北京炸死清王朝顽固派宗社党首领良弼而以身殉国,孙中山大总统追赠其为大将军,准崇祀忠烈祠。1938年,四川省主席张群等人捐银币3000元,加上金堂县士绅筹款共1万元,建彭大将军专祠。专祠为小青瓦平房,占地8亩,建筑面积326平方米。

1985年,区财政拨款10万元,专祠管委会向海内外募集55万元,新建彭大将军专祠。1986年破土动工,历时两年多建成。专祠为仿古建筑,坐南向北,占地15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主建筑除原有的纪念碑外,还新建了大门、纪念堂和碑廊。祠内遍植塔柏、雪松、香樟和梅花。四周有红墙围护。

祠门上方是张群题写的“彭大将军专祠”横匾,门联为张秀熟撰,杨超书:“千载王纲壹雷灰烬;将军易水大地春城。”

“彭大将军纪念堂”门匾为马万祺题写。堂内外悬挂有孙中山、章炳麟、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于右任、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孙科、何应钦、陈诚、孙穗芳等题写的13块金匾,陈列有珍贵文物、图片、文史资料300余件。

1981年,彭大将军专祠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被命名为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10月被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⑨彭家珍殉国纪念碑

彭家珍殉国纪念碑建于民国27年(1938年),由碑座、碑身和碑帽构成,呈四方体,高9.9米。碑座上镌刻着汪兆铭撰的《先烈彭大将军家珍传》;碑身四面分别镌刻有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考试院院长戴传贤题写的大字:“先烈彭大将军殉国纪念碑”和“彭大将军家珍烈士纪念碑”。现碑存彭大将军专祠中。

 

⑩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纪念碑在城厢镇家珍公园绿柳长堤南端处,与彭家珍烈士纪念碑同建于1938年。碑为三棱柱状,基座、碑身碑顶共5层,高5.2米。基座三角各雕异兽头;顶部三角翘起,中心为圆球状宝顶;碑身三面均刻有大字:正面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左侧面为“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右侧面为“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皆为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所题。基座第三层附有耿明传略。

 

⑪邓公楼

邓公楼建于1927年,原为两层结构西式洋楼,由国民党高级将领、爱国人士邓锡侯所属之川军旅长杨秀春修建,时称“金堂县民众教育馆”。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锡侯曾在此短住,并在此楼中召开若干重要军事会议,指挥部署抗日事宜。后来,金堂县长严光熙率众绅士在此楼西侧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同时将此楼命名为“邓公楼”。以此怀念邓锡侯将军北上抗日的壮举史事。邓公楼历经风雨,二层已坍塌,历史上出于安全考虑,拆除二楼后并未复建。2020年,对其开展修缮工作,并于2021年重新对外开放。

 

⑫文澜堤

文澜堤位于大同镇西林村与祥福镇香山村交界处,地名鹅项颈。始建于汉代,为无孔堤式长桥,在杨柳堰支渠两条分支河流汇集处顺水而建,素有“顺水一道桥”之称。据清嘉庆《金堂县志》记载:“治西旧有堤,俗呼鹅项颈,盖因地形如鹅伏状,而堤当其颈也”;“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堤平如砥,两岸清波,嘉其名曰文澜建坊。”

文澜堤长57.3米,宽2.7米,高3.4米。堤两面临水,条石砌筑,堤面用长3米,宽0.5米,厚4~5厘米的石板铺成。历代多次维修,清乾隆年间黄仲尧,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金堂县令谢惟杰分别重修。1998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⑬张家兵洞

张家兵洞位于人和乡新民村二组胡家沟左面半山坡上,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兵洞高出胡家沟12米左右,有四道门,八个瞭望孔,共11间,占地面积476.2平方米。洞门离地面高2.4米,第六洞的通道下面掘有深2米,宽0.8米的坑,上盖石板作粮弹仓。1998年,被列区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兵洞正面发生大面积塌陷。

 

⑭莹华祖师石刻摩崖造像

莹华祖师石刻摩崖造像位于人和乡三元村二组,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造像一龛二尊,从上至下,上为祖师,下为财神,刻于距地表面5.5米的岩壁上,全长10米,宽5.6米。祖师造像通高3.2米,左侧有观音造像,通高1.08米,祖师头部、观音头部均为双龙戏珠,深浮雕彩色像。1998年,月莹华祖师石刻摩崖造像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⑮城厢古城遗址

城厢古城遗址位于城厢镇茶花村古城桥附近和大同镇新建村之间。1987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汉代水井七口,井圈砖上有动物图案,汉砖、汉瓦残片随处可见。1999年因修建从城厢到太平的公路,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该路段全程进行了文物勘探,重点对城厢茶花村段、姚渡镇瓦窑堰段进行了考古清理发掘,从而确定城厢古城遗址约10万平方米的保护范围。1998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⑯谢湜墓

谢湜墓位于城厢镇马鞍村东南150米,系宋代墓葬,未发现盗掘迹象,但宋代墓碑已损坏。墓葬表面为土质,正方形,长宽均为5米,高3米,圆土封顶。1998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⑰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原叫作“旭高祠”,始建于清乾隆时期,距今已270多年。据《青白江区志》记载:“清康熙十年后,陈氏举族二百余家,计二千余人,自漳州府南靖县永溪来四川金堂,聚居今城厢及祥福、景峰、玉虹和绣水各乡。”陈氏是一个大家望族,古金堂县历来有着“陈半县”之说,有着“族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数百载,天下无双”的说法。在这两百多年的光阴里,陈氏家族涌现了多位有才之人:例如,清代四川文史学家陈一沺、学者及诗人陈一津、名宦陈时江、女诗人陈友琴等。陈家人“为弘扬祖德,睦族敬宗,德化乡里,同时亦作族中议事之地”,于是,便在城厢镇修建了这座三进式家族祠堂“旭高祠”。

陈氏宗祠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呈长方形平面布局,面阔45米,深60米。2005年,经重修后基本恢复了旧式模样,并更名为“陈氏宗祠”,于2006年11月正式挂匾。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陈氏宗祠不但成为成都地区陈氏祭祀先祖、宗亲联谊聚会的场所,同时也将成为研究“湖广填四川”历史事件的重要基地。

 

⑱石城寺山古寨

石城寺山古寨位于人和乡险峰村石城寺山顶,占地约2平方公里,原为军事要塞。寨中最高处有古寺,始建于唐大历年间,清康熙年间重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前殿、正殿、后殿,皆木结构,搁榫;以正殿规模最大,阔17.8米,深11米,通高7.8米;前后殿阔约15米,通高6米。1948年,山寨和古寺成为当地农民反抗国民党暴政的据点,他们成立青年会,抗丁,抗捐,抗粮。国民党先后派兵镇压,均被打退。

 

⑲城厢中学大门

城厢中学大门现存建筑宽10.8米,深10.2米,大门外呈八字形,建筑为砖石结构,建筑上部有七个塔形装饰,装饰上各有一避雷针。建筑为欧式建筑风格,在青白江区较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意义。

 

⑳何元普故居

何元普故居分为何元普宅及何元普书房,为何元普先辈于清代康熙年间由福建移民到四川时所建。何元普宅系三进四合院,坐西向东,以中轴线对称分布,悬山顶,盖小青瓦,穿斗式梁架结构,方柱,木板墙,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好。何元普书房,系二重四合院建筑,坐东向西,为穿逗式木架结构,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叠瓦式屋脊,平脊、翘檐。第二进左右各有一栋二层绣楼,为木结构竹骨泥墙,保存较好。此处院落为我们了解清代人文环境以及古建筑类型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㉑米家花园

米家花园,坐西向东,系三重四合院,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规模较大,园林式建筑形制,保留了清代苑囿园林的原有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布局考究,建筑上的雕花、斗拱、窗格和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精致美观,是研究清代园林式建筑理想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㉒温家寨子

温家寨子由清初江西移民温氏一族所建,坐落在弥牟古镇内。温氏以诗礼传家,清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后代出过举人、武魁解元,被称为“温半榜”“一解九举”。现今温家寨子占地二十亩,翻修过后的寨子保留了原风貌,并对原有景观建筑进行了优化和浓缩,增设了文渊阁长廊、八大会馆等建筑。新寨子秉承原江西馆客栈的传统,继承温⽒家宴风格,推陈出新,接纳天下美味。祠堂采用明清风格,四合院回廊式全木结构,堂屋内供奉着历代先祖神位、画像和族人敬献的各类传世文物及家谱。

友情链接:

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便民路6号    电话:028-68936663   
蜀ICP备2021021203号    技术支持:成都市青白江区数字方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