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服务能力 搭建研究平台
为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2024年6月13日)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陈建春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我代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会发展的民政厅、省社科联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向各会员单位及会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慰问!
2024年4月13日,陈建春在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作工作报告
2019年1月25日,四川省地方志学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领导机构。在主管单位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领导下,在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地方志学会指导下,在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部门支持下,第八届理事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发挥学会职能,团结广大会员,认真践行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理念,以昂扬的风貌、积极的状态、创新的举措,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学科建设、业务培训、志鉴编纂、期刊出版、信息宣传、成果评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回顾这不平凡的五年,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因势而谋、顺势而动、乘势而上,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喜讯成果不断涌现。作为四川省地方志学会会长,我受第八届理事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学会五年来的工作情况,请大会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四川省地方志学会成立于1983年,经过几代人40多年接续奋斗,现已成为我省地方志领域最为活跃、最具影响、最有凝聚力的学术性社团组织。五年来,学会以服务地方志事业为己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学会《章程》规定为准绳,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对内深耕与对外拓展相结合,与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同向同行,学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全局性变化,取得了突破性成绩。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举政治大旗
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决守好方志领域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夯实政治基石。学会作为全省地方志工作的学术团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引领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组织全体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历次全会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及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努力使学会工作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同人民群众期待合拍共鸣、同四川地方志事业发展互促共进,确保学会发展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二)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发展基石
五年来,学会主动接受主管单位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和社团登记管理单位四川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加强与中国地方志学会和四川省社科联学会学术部的联系。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单位会员的权利与义务,按时缴纳会费,自觉接受社团年检审核工作,积极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
五年来,在第八届理事会带领下,学会坚持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先后召开5次理事会,多次对学会副会长、理事进行增补和调整,学会组织结构日益完善;针对学会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要事进行研究部署,推动学会各项工作系统有序开展。2022年,四川省地方志学会成立“四川省中共地方志学会秘书处党支部”,进一步理顺学会党建管理机制。
五年来,学会积极指导会员单位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成都市地方志学会召开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完成学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换届。泸州市史志学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完成学会理事和监事换届。德阳市将党史学会更名为史志学会。绵阳市组建绵阳市史志学会。宜宾市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正式成立。
(三)榜样引领前行,汇聚精神力量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五年来,学会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多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表彰,他们是学会会员的优秀代表,是“直笔著史、修志问道”的方志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省各级地方志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学习的榜样。2021年,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表彰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2019年,绵阳市、内江市、乐山市、成都市武侯区、宜宾市南溪区、广安市武胜县6个地方志工作机构会员单位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表彰为全国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贾迎霜、陈思禄、王卫义、邓开明、卓林、沙啟长6名会员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表彰为全国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四川省地方志学会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表彰为“全省社科组织先进集体”。2019年,泸州市史志学会被评为“市级社科优秀学会”。一次次荣誉表彰、一个个先进典型,让榜样精神在学会聚起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书写出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昂扬向上、勇立新功的生动画卷。
(四)服务中心大局,倾力资政辅治
学会紧紧围绕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辅治“智库”作用。从史志视角出发,积极参与《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等立法工作,为文化领域立法工作贡献史志力量;积极参与资政报告撰写,其中《关于更好地处理四川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建议》《关于全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建议——以成都市为典型》《“乐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出发地”专题研究》等资政报告,得到多位省领导肯定性批示。五年多来,省地方志办资政报告获领导肯定批示34次;市县两级会员单位2019年撰写资政报告124篇,28篇获领导肯定批示,24篇纳入相关部门工作内容;2020年撰写122篇,32篇获领导肯定批示;2021年撰写143篇,46篇获领导肯定批示,29篇被相关部门采纳;2022年撰写158篇,45篇获领导肯定批示;2023年撰写202篇,71篇获领导批示82次,31篇转化实施。从撰写数量、领导批示量、转化实施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看出,各会员单位资政辅治工作水平逐步提升。
(五)深化学术交流,加强互学互鉴
聚焦学术前沿和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全方位打造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地方成果创造性转化,逐步形成以理论研讨会、学术论坛、省内外交流、区域和专题交流为主的分层分类学术交流服务体系,全面融入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是搭建学术平台,拓宽研究渠道。2021年,学会协助四川省地方志办同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内江师范学院联合共建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在地方志理论研究、巴蜀旧志整理、地情文献编纂、巴蜀文化阐释、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青少年地情教育等方面形成合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平台。2023年,成都市在法国巴黎设立成都方志文化海外交流合作单位;继上海、广东后,在全国设立第3家年鉴展示与研究中心——“成都年鉴展示与研究中心”。
二是加强理论研讨,活跃学术氛围。2019年,学会在武胜县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省方志理论研讨会,会议征集论文62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为会员作专题讲座,丰富了会员对巴蜀文化的了解,拓宽了会员研究视野。2021年,学会在内江市承办“记录百年党史 感恩伟大时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200余篇,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赵心愚教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期刊社副社长、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王友平教授,为会员作专题讲座。2023年,学会在崇州市召开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会,总结全省第二轮修志经验,探讨高质量推进第三轮修志工作,会议征集论文153篇,江苏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华为会员授课。
三是交流开拓视野,激发学术热情。学会组织各会员单位积极参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举办的各类学术研讨会,拓宽理论研究视野,丰富方志理论知识,先后组织会员参加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首届、第二届全国方志论坛,全国史志期刊理论研讨会,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工作研讨会,全国方志馆建设研讨会,全国年鉴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学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多次在全国性年会、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展示我省地方志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地方志工作的最新动态。学会会长、副会长多次带队赴省外调研考察,并组织会员与外省来川同仁交流研讨。成都、南充等会员单位承办地方志工作全国性会议,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四是组织征文活动,做好史志研究。2019年,学会协助省地方志办联合省直机关工委、教育厅、团省委、四川日报社开展“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2020年,学会协助省地方志办、省扶贫开发局等单位开展脱贫攻坚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征文活动。2021年,学会协助省地方志办联合省直机关工委、教育厅、团省委、四川日报社,开展“百年辉煌 百年荣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2022年,开展“精品年鉴品读季”主题征文,评出特等奖2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54名,推荐5篇优秀作品参加全国评选,获特等奖、一等奖各1篇。组织会员参加全国“讲述黄河故事 传承黄河文化”系列活动,德阳、广元、阿坝、甘孜提交征文作品18篇,德阳、广元、阿坝3位参赛选手获讲述大赛现场组三等奖。组织会员单位报送中国第二届方志编辑出版学术论坛征文8篇;报送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方志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分论坛征文12篇;报送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征文29篇;报送第六届全国年鉴论坛征文7篇;报送第十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征文13篇;报送“全国方志馆发展论坛”征文19篇,组织论文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五是出版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2019年,学会编辑出版《史笔耕耘 志者情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1978—2018年)》,收录论文100篇,约91万字,深入总结四川方志理论研究4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2023年,学会协助省地方志办编辑出版《巴蜀史志》“第二轮修志”增刊,刊载文章59篇、图片290余幅,版面字数40余万字,充分展示四川多元而又生动的二轮修志实践、丰富而具特色的修志成果,总结二轮修志的宝贵经验,科学规划第三轮三级志书的编修,启迪、激励三轮志书的编纂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在多措并举、多轮驱动之下,全省地方志学术交流研讨氛围更加浓厚,地方志理论基础更加扎实。
(六)树立成果导向,创新评优评奖
通过评奖工作,学会进一步树立成果导向,以地方志工作实绩说话,用好“指挥棒”,催生新成果。
五年来,学会组织评审并推荐各会员单位综合年鉴参加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共有82部综合年鉴获奖,其中第六届10部年鉴获奖,第七届19部年鉴获奖,第八届22部年鉴获奖,第九届31部年鉴获奖。获奖年鉴中,特等奖9部、一等奖19部、二等奖28部、三等奖24部,提名奖2部。学会先后组织开展省第十九次、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方志类)初评和省第十九次、二十次地方志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2020年,学会开展四川省第十九次社科奖(方志类)初评暨地方志优秀成果奖评审,从各会员单位申报的464项成果中,评出地方志成果一等奖49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135项、优秀奖88项。2022年,学会开展四川省第二十次社科奖(方志类)初评暨地方志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从各会员单位申报的549项成果中,评出地方志成果一等奖56项、二等奖141项、三等奖166项、优秀奖85项。
学会推荐的9项地方志成果分别获四川省第十九次、第二十次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大熊猫图志》《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八卷)》《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四川抗战历史文献(亲历、亲见、亲闻资料卷)》《内江市志(1935—2006)》6项成果获二等奖,《印记·征程——我们这70年》《四川省志·通信志(1986—2005)》《〈眉州属志〉(清·嘉庆)版校注本》3项成果获三等奖。
(七)开展课题研究,深化理论支撑
五年来,学会以课题研究为手段推进地方志理论发展。各会员单位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和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为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五年来,分2批下发课题75个,其中论文59篇、调研报告11篇、专著6部。截至2024年5月底,完成62个课题,13个课题正在推进中。
2023年,学会配合省地方志办会同省社科联创新发布2023年四川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方志理论研究”专项课题。21个部门共申报了31项专项课题,其中10个课题成功立项,是我省首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方志专项课题。成都、自贡、眉山、阿坝等会员单位也开始探索以课题立项为手段,推动地方志理论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好方法,工作初现成效。
(八)立足主责主业,打造志鉴精品
学会配合省地方志办,立足志鉴主业谋发展,树立精品意识求创新。组织编著《大熊猫图志》《九寨沟图志》等中英文版专题志书,加速推进《四川羌族通志》《西康通志》出版工作,配合省地方志办逐年编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生动展现巴蜀大地秀美山川与新时代发展成就;着力推动全省各级扶贫志、全面小康志“两志”编纂工作,编纂出版《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记录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鲜活历史;聚焦服务乡村振兴,着力推动全省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及名镇名村志编纂,《黄龙溪镇志》《安仁镇志》《洛带镇志》《柳江镇志》4部镇志入选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现全省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卷当年出版”并不断巩固,创新开展省对市(州)、市(州)对县(市、区)综合年鉴篇目审查、复核和质量抽查制度,着力提升全省年鉴质量,忠实记录治蜀兴川壮阔历程。积极申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武侯年鉴(2022)》《成都年鉴(2023)》入选中国精品年鉴。实施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广安年鉴(2023)》《南充年鉴(2023)》《乐山年鉴(2023)》《绵阳年鉴(2023)》《青白江年鉴(2023)》入选首批四川省精品年鉴。
(九)完善制度机制,吸纳八方人才
学会发展的保障在于制度,动力在于人才。五年来,学会坚持“成熟一个吸纳一个”的原则扩大学会队伍,充实学会力量。严格执行会员登记办法,及时收取会员单位会费,规范会费管理和使用。学会两名理事当选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分会理事。坚持人才为上,2023年正式建立四川省地方志专家库,吸纳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省直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114名专家入库,全省各市(州)、县(市、区)会员单位同步加快推动建立和完善地方志专家库、人才库,并持续深化地方志业务培训工作,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十)重视宣传弘扬,迸发史志力量
五年来,学会坚持“修志编鉴与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同推进”,着力推动地方志宣传弘扬工作,让地方志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是守牢传统期刊阵地,2019年,协助省地方志办实施《巴蜀史志》定位调整,将过去面向史志工作者的业务期刊,调整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巴蜀文化、地情文化期刊,强化扩容提质转型(页码由64页调整至144页),并根据重大纪念活动编辑出版专刊、特刊,以《巴蜀史志》期刊为代表的一批史志期刊在全省史志文化宣传弘扬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省编辑出版史志期刊38种。
二是建强新媒体宣传矩阵,突破过去狭义的“方志”局限,着眼构建“一域之全史”的“大方志”格局。2019年,协助省地方志办将原“四川省地方志”网改版为“四川省情网”,实现从方志业务网到省情信息网的转型;将官方微信“方志四川”从地方志业务工作平台调整为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巴蜀文化传播平台,打造“方志四川”“两微十四号一网一台一刊一店一馆一云”新媒体矩阵,以多维一体、全网覆盖的宣传模式推动史志文化浸润人心、服务发展。“成都方志”“自贡方志”“志中阿坝”等微信公众号影响广泛。
三是开门修志、开门办志,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地方志知识竞赛,吸引全省14000余名高校学生踊跃参赛;创设“四川方志大讲堂”,组建四川方志文化宣讲队,会同教育厅举办“方志文化高校行”活动,将优秀文化送到群众身边,先后在西华师范大学、阿坝师范学院、西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内江师范学院等高校举办“方志文化高校行”活动9场次,起到良好宣传效果。
(十一)加强培训指导,力促质量提升
五年来,学会选派会员参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举办的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新任负责人培训、年鉴主编培训、方志馆业务培训、信息化业务培训、史志期刊培训、村志业务培训等培训活动。组织会员参加省地方志办主办的川南片区地方志业务培训会、川北片区地方志工作会、省直部门(单位)业务培训班、全省地方志主任培训班、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班、大事记编写专题培训班等一大批有组织、成体系、有影响的培训活动,邀请国内志鉴领域主管领导和知名专家,省内社会科学领域著名学者、高校教授、新媒体行业市场管理人员进行授课座谈,帮助会员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业务能力,录制四川方志讲堂视频,供全省地方志业务干部学习提升,更好履职尽责、干事创业。
(十二)加强业务督导,开展执法调研
学会会长、副会长分头率调研组赴21个市(州)及部分县(市、区),调研督导“两全目标”、指导地方志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指导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方志馆建设、地情资源开发以及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宣传弘扬等工作。学会会长、副会长等领导带队赴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区、市)考察学习,形成系列调研成果,并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举措。各会员单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开展学习考察、交流提升。
2024年4月13日,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二、开辟学会发展新境界
五年来,学会锚定目标,致力发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拓宽了新路子,形成了新常态,开辟了新境界。
(一)以党建促发展得到更好落实
学会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引领各项工作,牢牢抓住政治方向这个根本性问题,持续做好党建工作,坚决守好方志领域意识形态阵地,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以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推动学会各方面工作发展。
(二)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方志队伍
因多方面原因,地方志领域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学会高度重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方面补充完善学会秘书处人员,增强秘书处统筹协调工作、日常事务处理的能力,为学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完善地方志专家库,整合运用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推动省、市、县各级学会专家库取得长足发展。在学会努力推动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方志队伍基本形成。
(三)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学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以体制机制的顺畅运行作为学会各方面工作健康发展的保障。学会着力理顺工作机制,协助省地方志办出台《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关于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关于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指导省直部门志鉴编修工作规范(试行)》《〈四川年鉴〉编纂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市县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等质量规范,基本形成志鉴编纂、学术交流、资政辅治、人才建设、评优评奖、宣传教化等各方面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运行流畅、成果突出。
五年来,学会做了大量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广泛认同和好评,发挥了智库型学会社会组织的作用,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向支持学会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及第八届理事会全体理事和会员表示衷心感谢!
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地方志部门肩有其责、使命光荣。
(一)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史志领域的指导地位,牢记“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使命任务,确保地方志事业发展正确方向。
(二)忠实记录时代发展
全景式记录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历程,配合省地方志办,着力做好《四川年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等编纂工作,加快推进全省各级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编纂,确保2025年前完成全部工作。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服务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积极申报中国名镇志、名村志等系列名志工程。大力推动各地各部门抓好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书及年鉴编纂,突出抓好教育志鉴编纂。做好第三轮修志规划并推动试点工作。
(三)深化服务治蜀兴川
围绕全省中心大局,发挥地方志部门独特优势,立足丰富史志资源开展资政研究,提供高质量资政报告,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发挥地方志功用价值,贡献地方志力量。
(四)抓好史志文化宣传弘扬
坚持弘扬巴蜀文化,讲好四川故事,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流量意识、主动意识、协调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打开大门、关注当今,拥抱社会、服务人民。始终做好修志编鉴和宣传弘扬“两篇文章”,持续擦亮《巴蜀史志》期刊品牌,建强用好“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做大做强“四川方志大讲堂”,深入推进史志“七进”扩面增效。
同志们,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用五年时间解决了许多旧题、难题,建立了许多流程、制度,推进了许多大事、要事,学会面貌焕然一新,学会工作异彩纷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会工作与新时代的要求和广大会员的期望相比,还有差距。一是学会自身能力建设的步伐还不够快,吸引会员参与活动的平台建设需进一步拓宽;二是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够多,学术交流活动还不够活跃;三是资政服务工作区域发展不平衡,学会人才荟萃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文化惠民等工作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力影响力还不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我们相信,在下一个五年,新一届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理事会将同诸位一道,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持续推动学会工作新发展,开拓学会工作新局面。
最后,祝各位代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学会
终审: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