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时间:2022-03-29

①春游赏花

每年的3月前后,春暖花开,杨柳抽芽,万物生长,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季节,青白江区居民都有踏青赏花的习惯。一般是朋友同事相约,夫妻相伴,子女相随,或学校组织师生春游野炊。毗河沿岸、清泉桃花沟、姚渡龙门桃花山逐步成为人们习惯的春游场所,人们一般到河边、田野、公园看柳树吐出的嫩芽、盛开的报春花、桃花、李花、杏花和成片的黄灿灿的油菜花。花树下娱乐聊天,品尝农家美味,沐浴着春天的阳光,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

 

②清明上坟

清明上坟一般选择春分到清明前的某一天,由长辈们组织到祖先的坟前焚香祭奠,寄托子孙对祖先的怀念崇敬,同时也祈求祖先保佑。到祖先墓前,一般先挖土垒坟,寓意家族人丁兴旺,财源广茂,然后在墓前摆上祭品,点上香、烛再磕头行礼,烧纸钱等。临别燃放鞭炮。对与亲人墓地相邻的坟墓,一般都要上一炷香(三根香为一炷香),烧一些纸钱。对周围关系较远的坟墓一般插一根香,以示阴间亡人处好友邻关系。

 

③赶场

人们把约定日期到集市上进行买卖交易的活动称为赶场。青白江区保留着赶场习俗的场镇有弥牟镇、城厢镇、祥福镇、龙王镇、姚渡镇、清泉镇、福洪乡、人和乡。集市一般都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赶场日期一般分为一、三、五、七、九和二、四、六、八、十号,隔天赶一次场,三十一号不赶场。

凡有集市的场镇,每逢赶场日,场镇的大街小巷、农贸市场,都摆满了各种日用品、生活必需品、鸡鸭鹅兔、鸡蛋鸭蛋、肉类、蔬菜等农副产品和部分生产工具,大的集镇还有生猪交易市场。弥牟镇的牛市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牛市,这里经常有来至云南、贵州、广东和凉山、阿坝及周边区、市、县的牛在这里交易,年交易量达几十万头。

每逢赶场天,周边各地居民,挑担的、提鸡鸭鹅的、挑着新编筛子、担着时令蔬菜、骑车的、打空手的,亲戚邻里互相吆喝去赶场。除了买卖交易,还有专门到街上赶耍场看热闹的,到街上茶铺喝闲茶摆龙门阵的。赶场天,场镇上的饭馆、酒店茶铺、腌卤肉摊、商店等的生意一般都要比闲天好得多。全区最热闹的要数清泉镇的逢场天,每到赶场天,上午九点过整个场镇大街小巷市坝就拥挤不通,一直要到下午四五点钟才散场。清泉镇的早市(主要是水果、蔬菜)从凌晨三四点起就进行交易,不到天明交易就完成。所有场镇逢场,都有指定的交易区,如猪市、鸡鸭鹅兔市、蛋市、菜市、肉市、粮食市场、日用百货、五金家电、衣服鞋帽等。

 

庙会

青白江区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按宗教习俗每年都有数十次规模不等的庙会。1993年8月,区政府同意恢复城厢镇寿佛寺(在三楚官旧址上重建)。1995 年农历正月初八,寿佛寺正式开放。从开放之日起时至今日,寺内香火旺盛,一年四季香客不断。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晚上到庙内来烧子时香的人络绎不绝。正月初,烧头炷香的人拥挤不堪。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佛祖出生)、六月十九(佛祖成道)、九月十九(佛祖出家)和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又叫放生会)、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都要举行重大的佛事活动。每月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也是佛教例行的法会。这些活动,前来庙里敬神上香的人络绎不绝,年接待居士、香客十余万人次。

城厢镇西街的三清观(原为灵官庙),1994年农历二月十九举办了观音会(慈航会),举行道教祭拜的庙会活动。1995年开始在庙内重塑太上老君等神像,香火一年比一年旺。2006 年3月20日,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恢复开放三清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在庙内召开了三清观成立庆典庙会。每年重大的道教活动有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会,二月十五的老君会,二月十九的观音会(慈航会),七月十五的中元会,十月十五的下元会,正月初一和十五,不少居士、香客都要前去赶庙会上香敬神。三清观庙会年接待前来朝拜烧香游览的居士数万人次。

弥牟的清真古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宗教礼拜祭祀活动。每周五是穆斯林例行的礼拜日,区内及周边穆斯林一般都要前往清真古寺做礼拜。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到古寺朝拜的穆斯林比平时多,到清真寺参加圣纪节的穆斯林多达三四千人,仅次于成都市中心清真寺的人数。2000年,弥牟镇清真古寺荣获四川省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

 

围鼓

青白江区人把川剧玩友聚集在一起,打响锣鼓家什,拉起胡琴,不化装,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演唱形式称为打围鼓。以打围鼓为主要形式的川剧座唱在城厢、祥福、弥牟、清泉、姚渡、大弯等地经久不衰。全区共有打围鼓川剧座唱队伍8支,戏友200余人。这些队伍器乐齐全,有的团队还有全套行头服饰。他们在业余时间,利用文化站、活动室、茶园、农家乐等作为演出活动基地。打围鼓的川剧座唱队伍,以中老年川剧爱好者为主,每年打围鼓和演出上千场次,每场演出观众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青白江区成立了川剧爱好者协会,经常邀请巴蜀艺术研究院以及绵阳、成都、宜宾、绵竹、金堂、新都、广汉、彭州等地的专业和业余川剧演出剧团进行技艺交流。打围鼓通常演唱的川剧有《柜中缘》《桃花村》《滚灯》《刁窗》《白蛇传》《秋江》《御河桥》《拷红》等数十个剧目。

 

耍龙灯

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板凳、稻草、竹篾等材料扎制彩绘成各式各样的龙,在节庆、祭祀活动中舞动,俗称为耍龙灯。根据“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的特征,将龙头上扎制成一对象鹿角的角,一双如兔突出的铜铃大眼,一个张开的血盆大口,长长的舌头,大大的耳朵,鼻子两侧有长长的龙须,下巴有一大把胡须。龙身一般由若干节灯架构成,将灯架连为一体,用纸、麻布、绸等,绘上鱼鳞图案,尾巴呈鱼尾状。每个灯架下有一根棍子支撑,表演人一人举一节便可进行表演。

耍龙灯的人数根据龙的种类大小长短而定,其人数从几人、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耍龙灯时,耍宝人在前面逗戏引领,耍龙的人根据引领的舞步进行舞龙表演。舞龙的舞蹈有“龙打滚”“龙摆尾”“浪里窜”“波浪翻”“龙腾虎跃”“龙抱柱”等几十种形式。耍龙灯所用打击乐器,有大锣、钹、小堂鼓、马郎子等川剧锣鼓家什,以马郎子提线(指挥),耍宝人、耍龙灯的队伍按照锣鼓家什打击音乐节奏舞龙。据祥福镇、城厢镇、弥牟镇和龙王镇的民间艺人回忆,耍龙灯的曲牌有30多个,如《拜新年》《半边月》《贺新年》《鱼龙会》《上天梯》《扑灯蛾》《花蝴蝶》《冲天柱》《八仙过海》《幺、二、三》《欢天喜地》等。

 

彩莲船

青白江区城厢镇的彩莲船是传承多年的民间双人舞表演形式,这种舞蹈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彩莲船是用竹篾扎成一支长约2米左右的小船,船上有蓬,船中间留一个能容下一个人的空间。船体、船蓬用彩色纸(或丝绸)装饰。表演时,中间站一个幺妹(50年代以前幺妹由男人扮演,以后一般由女人扮演),由幺妹扶船起舞左右摇摆、前进或后退。彩莲船外由一男人扮演稍公,稍公手拿船桨,船随稍公划船姿势舞动,幺妹在船上配合稍公划船姿势摆动船只翩翩起舞。幺妹、稍公随锣鼓家什的节奏时急时缓,如同船行急流、险滩、顺流、逆流等水中行船的情景。一些表演也适当加了一些稍公、幺妹调侃的段子。

彩莲船民间舞表演历史悠久,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停止表演。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城厢镇绣川河社区的肖天恩等民间艺人,恢复了彩莲船的表演。

 

腰鼓

腰鼓,一种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挂在腰间敲打。打腰鼓是一种民间舞蹈,腰间挂着腰鼓,一边行进,一边跳舞,一边敲打。可正面敲打,可反手敲打,可胯下敲打……相互间有穿花,可以不断变换队形。

腰鼓队伍一般有十几到几十人不等,配有大鼓、镣镣等,由镣镣提线(指挥)。腰鼓队员在镣镣的指挥下,不断变化着打鼓姿势和打鼓队形以增添欢快喜庆气氛。

腰鼓一般用于庆典、开业、奠基和迎送贵宾等重要喜庆场面。工厂奠基、企业开工、商店开业、市场营销宣传也请腰鼓队助阵。

1989年城厢小学腰鼓队伍应邀参加金堂县举办的“金橘会”开幕式表演。1991年大弯小学腰鼓队表演的“金童闹春”参加市中小学文娱调演获得好评。1991年后,腰鼓队逐步由学生、年轻人演变为以退休老年人为主的队伍。全区各乡镇社区共有二十多支腰鼓队,几乎都是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老年腰鼓队在健身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参加一些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和一些商业性市场营销宣传。

 

连萧

连萧在四川有“连厢”“年萧”和“霸王鞭”等多种称谓。连萧传入四川后,其舞蹈动作与外省大同小异,唯有演唱曲调与四川方言融合,形成了鲜明的四川曲艺小调演唱风格。城厢镇的连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青白江区“城厢过街连萧”是一种在街道由群体表演的连萧,与民间艺人个体表演的“洞房连萧”不同。“城厢过街连萧”表演时一般由舞者领唱,众人附和、吆喝,场面十分热闹。

连萧唱词都是随时代社会变化而产生的民歌民谣。如20世纪40年代演唱词为抗日救亡鬼子的民谣,1950年代初为欢迎解放军、宣传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的民歌民谣。1958年,城厢镇绣川村连萧队表演的《访高级社》经选调赴京演出。1990年代末,广场和社区文化的兴起,群众自发健身文娱活动的开展,连萧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又在群众中兴起。在平时或在节日庆祝活动,人们又能看到了久违的“城厢过街连萧”表演队的表演。

2005年,区文化部门邀请“城厢过街连萧”的传承人王永焯重新传授“过街连萧”,组织训练表演队伍。用《连萧是根竹棒棒》词曲进行演唱表演,并参加首届成都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洗小孩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三天,按青白江区的民间医俗习惯,要给婴儿洗澡,俗称“洗三”。“洗三”时将野生的陈艾、黄花艾、九节风、八角风、菖蒲和气柑壳等中草药放入锅内熬制,有的还放入一个生鸡蛋,熬制后去掉药渣,将药水舀入洗澡盆中洗婴儿,在洗浴过程中,将鸡蛋剥开,用来滚熨眼睛额头等处,目的在于去头火,亮眼睛。婴儿满月或每年端午节,都会用药水给小孩洗澡。

2000年以后,小孩洗浴市场化,出现了田婆婆洗灸堂、何氏洗灸堂等专业洗浴。年轻夫妇洗小孩也不再依据节气时间洗浴,洗灸场所常常顾客盈门。

 

扯草药

青白江区兼有平坝、丘陵、山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各种作物的生长,草药随处可见。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草药治病的经验,民间有“单方、草药治大病”的说法。农村有用草药治常见病的习惯,一般医治伤风感冒、热天中暑、肠胃不适等小病小痛,以减少去医院的麻烦和不必要的开支。

 

食品习俗

➊泡泡菜:青白江区适宜泡的菜有很多,一年四季都有,如青菜、萝卜、红辣椒、嫩姜、莲花白、黄瓜等。

➋红豆腐,或称豆腐乳:有麻辣味和白味两种。长期以来,青白江区广大农村居民一到冬季都有冻红豆腐的习俗。

➌沤豆豉:豆豉保存时间长,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实用方便。一到寒冬腊月,青白江区农村居民普遍爱沤豆豉。

➍腌腊肉:腊肉是过春节时青白江区居民家家必备的年货食品。每年冬至后,居民纷纷买猪肉腌制腊肉,不少农村居民还有杀年猪腌腊肉、灌香肠的习惯,该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➎灌香肠:每年冬至后,青白江区居民便开始灌香肠。

➏打豆瓣:每年立秋前后,红海椒上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大坛小坛地做豆瓣储存起来以备全年食用。

➐酿醪糟:俗称蒸醪糟。醪糟一年四季都可酿制,民间习惯于重阳节前后蒸醪糟,俗称“重阳酒”。

➑做汤圆:一般在过春节期间,阖家团圆之时,人人必吃。

➒泡盐蛋:每年端午节居民家宴常备食品。

➓包皮蛋:每年端午节居民家宴常备食品。

友情链接:

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青江中路183号    电话:028-68936663   
蜀ICP备2021021203号    技术支持:成都市青白江区数字方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