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民间舞蹈:
➊龙舞(小金龙)
小金龙是竹龙系列品种之一,龙身长4.5米左右,分为四节。由两人共同舞动,表演时规模可大可小,多以二、四、六乃至于十二条龙同时舞动,以渲染庆典气氛。
青白江区祥福镇清末时已有小金龙制作和舞龙队伍,延续至今已有200年历史。2009年春节,祥福镇四条小金龙参加“龙腾狮舞闹新春”活动,受到省舞蹈音乐研究所专家的高度评价。2011年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➋城厢“过街连箫”
城厢镇过街连箫已有300年历史,古时用寸径的竹子制作而成,长3尺有余,一般将竹杆从中挖空4截,两面对称,再以铁丝穿铜钱8或12枚即可,摇动时铜钱碰击,清脆作响,节奏感较强。表演时艺人大多右手持萧击打腕、肘、臂、肩、腿、脚等部位,周而复始,同时伴以一唱众合的演唱,其演唱部分系濒临绝迹的四川曲艺品种,舞蹈部分是民间舞蹈之一。
②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➊城厢镇板凳龙
板凳龙完全是一个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所有的一招一式都是农民们自己编排的,道具是乡亲们吃饭时用的长凳,乐器共有六样,分别是鼓、锣、钹、大叉子、小叉子和碰铃,当然也可以再加一些吹奏乐。舞龙的人三个人一组,两个人站在前面,一人拿一个板凳腿,后面一个人拿两个板凳腿,板凳挥舞起来像一条龙一样,翻江倒海吞云吐雾。除了舞龙人和乐队以外,还有一个逗宝人专门负责队伍整体动作的协调,逗宝人身兼指挥、编舞的职责。
➋龙王镇龙灯
龙灯起源于唐朝,龙灯的形状大同小异,多用竹篾扎制,糊上纸,彩绘而成。一般龙头上都有一对像鹿角的角;一双如螃蟹眼一样突出的铜铃大眼;一张血盆大口里伸着长长的舌头;鼻子两侧有长长的龙须。下巴上还有一大把胡须。龙身一般用麻布或丝绸做成,绘上鱼鳞图案;尾呈鱼尾状,与龙身是脱离的(金龙除外)。在舞动中尾的摆动幅度大,不便接在龙身上,头、身、尾用木棒支撑以便舞动。
③传统医学:
➊詹黄张按摩流派
该流派的起点至少可追溯到清代后期的黄万香及其师詹龙清,迄今已有一百余年。詹、黄在世时,没有自立派名。黄万香在成都享盛名时,由于只有她一家搞全身按摩打基础,有人背后称之为“全身按摩派”。
20世纪60年代,张诚毅、张义二人拜黄万香为师。张诚毅与张义认为詹、黄所传在按摩界属于历史上新发现的品种,并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发展,于1972年提出名为“新按摩学”。后由成都科技情报所发现,认为“新”是相对的,可能有更新的出现,故不易确切,这个流派既然不重经穴而是重部位,应名为“部位按摩”,并以此名通报全国科技情报单位。
1990年7月在成都地区第一届按摩学术交流会上,张诚毅提出“黄派按摩”的名称,到会的黄氏门人与非黄氏各家,均未表示异议。建立金堂和青白江按摩研究会社团组织时,为纪念该派的主要传承关系,定为“詹黄张按摩学派”。2006年与四川科技出版社协议出版该著作并报省出版局审批时,为“詹黄张新按摩学”,作为流派名称则为“詹黄张按摩流派”。
④曲艺:
➊清泉道琴
清初在本地已有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出形式,曲调为“玄门调”与“南问调”,本地演出形式多为“单唱”。道琴又称竹琴、道筒,由道教的“道曲”演变而成,一般使用长约1米、直径7厘米的竹筒一支,把中间的竹节掏通,在其一底端蒙上猪板心油皮或小肠皮即成,伴奏的碰铃绑铸在两块长约12米的竹筒上端。以前多用于茶馆、客栈等处演出,是民间艺人谋生手段,演出内容多为历史题材故事。青白江区清泉镇的白美文,年龄91岁,是迄今最年长的道琴艺术传人。
➋金钱板
金钱板是四川、贵州等地的传统说唱艺术。大概发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两地,后逐渐流传于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表演者手持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三块楠竹板进行表演。其中两块还嵌有铜钱或其他金属片,表演时竹板互击,能发出金属声音,艺人们以它为道具进行表演,常能“走州吃州、走县吃县”,习称“金钱板”。《易经》说“道有天道,地道,人道”,三块竹板各代表一道,因此,金钱板又曾名“金剑板”“金签板”“三才板”“打连三”“打连升”“打夹夹”等。青白江区城厢地区的金钱板以歌颂祖国、歌颂党的领导,歌颂幸福生活为题材,自编自唱,在演出中不断改进和提高金钱板的表演技艺,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打法、唱法和表演。
⑤传统美术:
➊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四川民间过去又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等。这种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曾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及新都、双流、金堂、温江、郫都区、都江堰、彭州、青白江、龙泉驿和自贡、泸州、重庆、乐山、内江等巴蜀大地的城市乡村。青白江地区的糖画现主要分布在大同、祥福一带,其中以省级传承人陈昌吉的手艺尤为出众。
➋蜀绣
蜀绣目前活跃在青白江区大弯、大同、福洪等区域。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蜀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地处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122种。具有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等特点。
➌泥塑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用黄泥等黏土塑造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塑造时常在黏土里掺入棉花、草筋、麻筋、沙子等,捣匀后,塑造成成各种形象。千百年来,泥塑被广泛用于各种文化环境、宗教环境、民俗环境以及园林景点,是祖辈们祈求富贵吉祥、美化生活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青白江区福洪镇的东方工艺厂的泥塑在造型上将现代卡通与戏曲、时代风貌与巴蜀文化特色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佳绩。
➍剪纸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可、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青白江区的剪纸艺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题材相结合,色彩多样,技法多元化,主要活跃于大弯、红阳区域内的学校、社区及文化馆等,并且在培训青少年方面卓有成效,在成都市举办的寻找小小传承人的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⑥传统技艺:
➊城厢木雕
城厢乌木木雕技艺为工艺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品,既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鸟、飞禽走兽、仕女等,其刀法淳朴圆润、结构虚实相生,有诗情画意的特色。此外,雕刻的宫灯、屏风、笔架及建筑部件、家具雕饰又突出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
➋城厢双麻酥制作技艺
青白江区城厢镇双麻酥起源于清代,同宗于湖北黄石港饼。清代“湖广填四川”,大量湖北人迁入四川成都青白江与金堂交界城厢一带,他们把当地的民俗美食也带到了城厢,后又经过不断地改良,最终形成了青白江区城厢当地的美味糕点麻酥,后袁玉明又将麻酥口感进行优化,取名双麻酥。双麻酥因其口感绝佳、经济实惠深得当地民众的喜爱,成为脍炙人口的本地特产。
➌唐家寺白水鹅制作技艺
白水鹅最早出现于民国时期,最开始以椒麻为主,不加油烹制而成。后经过不住改良,增加了原油原汤,使之更加汁鲜味美。白水鹅吃起来味鲜肉美,鹅油的香醇入喉,肉质化渣。白水鹅是选本地家养的,体重合适的仔鹅,拔毛洗净后,保持鹅的完整性,将脖子翻过来放在背上定好形,再用水煮,并加上伊斯兰民族自配的香料煮熟。唐家寺白水鹅是唐家寺特有的一道菜,只在回民店铺出售。
➍古旧字画装裱修复技艺
青白江区大弯地区的古旧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将南方装裱艺术主要流派“苏裱”和北京为主的“京裱”互取所长,融汇使用,形成了独特的处理技艺。古籍修复工艺亦称古籍装订修补技术,它的历史与书籍发展史息息相关。修补破损古旧图书是一项特殊技艺,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