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1987年7月5日,大同镇战斗村三组村民苏某在房侧坟地放牛,地面被牛踩穿一个洞,露出汉砖,苏某便下洞探看,在墓门发现陶钵、陶房等物。后经市、区文物管理部门挖掘出土陶俑、陶狗、陶房、陶仓、摇钱树、铜马等众多文物。
1995年底,区文管所带上出土8年多的东汉青铜马、摇钱树请市博物馆的专家进行修复,1996年1月8日修复完成。同月18日,邀请省文化厅文物处、省博物馆、市文化局文物处、市文物考古队领导、川大历史系专家教授、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对区博物馆的建设和珍贵文物青铜马的鉴定举行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教授对区博物馆的建设提出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青白江区出土修复的东汉青铜马给予高度评价,严格按照文物鉴定的程序和标准,仔细观察出土文物,查阅出土相关资料,一致认定青铜马属东汉时期青铜冶炼铸造的大铜马。在当时全省三匹较大的青铜马中,其完整程度和长、宽、高都位居全省之冠,被省文物鉴定委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同年5月14日,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组对青铜马作最终认定,国家文物专家组同意省文化厅文物处的鉴定结论,认定其为国家一级文物。
②跃进村考古发掘
1996年3月29日,在大同镇跃进村12组大弯中学新校区建设工地发现12座墓葬。市文物考古队和区文管所对墓群进行考古清理发掘,发掘清理出土文物300件,汉五铢钱2000枚。修复虎熊龙凤座、龟蛙斗拱座、人马陶灯、铜仙鹤、铜镜、铜熏炉等88件文物,清理出较完整的汉五铢钱768枚。此次考古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文物》(以中美两种文字出版发行)杂志1999年第八期予以转载,该杂志封面和彩页第三、四版均为青白江区出土的文物图片。《四川文物》杂志1999年第三期封面刊登虎熊龙凤座。2000年12月,铜熏炉赴韩国汉城(现首尔)参加“三国志英雄展”。这是青白江区文物首次走出国门。
2006年5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区文管所,对汉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和发掘。共计发现汉代墓15座,有砖室墓和木椁墓两种类型。第6至第10号砖室墓,均用素面砖建成,墓顶用扇形券拱砌成,墓室较小,出土器物丰富,有平底罐、折腹钵、仓、灶、鸡、狗等陶器以及五味、货泉等钱币,属王莽或东汉早期;第1、5、11、12号墓为木椁墓,均用木板建成木椁,以木棺为葬具,木棺放在木椁内,这些墓葬早年被盗,木椁和木棺多已腐朽,有的仅存木板痕迹。木椁墓出土的陶器有折腹钵、平底罐、瓮、圜底釜等,出土钱币为小半两、五铢和货泉,属西汉末年至王莽时期。
在已清理发掘的墓葬中,第4号砖室墓以花纹砖建成,花纹砖种类丰富,有菱形纹、联壁纹、钱币纹等,墓葬规模较大,墓室长6.74米,宽2.38 米,墓室内出土有折腹钵、平底罐、瓮等陶器和五铢、剪轮五铢钱币,墓葬时代在东汉末期。在墓室的后半部,还保存着一具画像石棺,石棺以11块石板拼合而成,石棺门已不见,棺盖为双层庑殿式房顶形,由三段构成,石棺的右侧雕刻有精美的画像,画像由三部分构成:中间为侍女倚门图,右侧门半开,左侧门未开,一侍女站立在半开的门缝中,探出半身,左侧门的下部刻有一蟾蜍捧着灵芝。石刻的右侧图案分两部分,上部为窗棂, 下部为二只仙鹤嬉戏图。石刻的左侧图案也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刻有兵器架,架上挂有长矛、盾牌和甲胄,下部有狗在守卫。石棺门两侧的门柱上雕刻有双阙图,石刻画像反映当时的经济、宗教和丧葬习俗。
③马坪村考古发掘
1997年5-8月,市文物考古队和区文管所对日新镇(今祥福镇)马坪村的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的墓葬众多,时间跨度长,发掘面积广,出土文物丰富,共发掘墓葬36座。
此批墓葬是在修建成达铁路施工现场发现的,位于当地叫老虎山、杨家山之间的山坡浅丘上,不论崖墓还是砖室墓都形制多样,其中西晋墓保存最为完好,呈长方形单室卷顶砖室墓,南北向,由墓道、封门、墓室组成。墓室建在红沙石开凿的墓圹中,墓和墓圹错位12度,墓墙变形,但卷顶完整,未被盗掘和破坏,发掘资料显示,该墓葬于公元282年8月,墓顶砖有清晰的纪年:在卷顶砖的一侧刻有“太康三年,宝贵吉祥”等铭文,墓壁四面用钱币砖和网络砖相嵌而成,墓内清理出金戒指、银手镯、银簪子、铜镜(刻有“长宜子孙”)、铜釜、瓷碗、陶钵、陶罐等文物。
在老虎山还发现两件西晋时期的文物。西晋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短期统一,其考古发掘资料在成都以至四川地区都不多见。此次发掘为研究西晋时期成都平原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马坪村古墓群有较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首先时代跨度长,上至王莽时期,下到西晋,绵延300余年,而其间各时期墓葬都有,有些还伴有时代特征文物出土,对于这一历史阶段的古墓葬研究和考古编年序列的建立极有价值。
马坪村崖墓的墓室结构有别于他处,很有特点。这些崖墓大部分都是中间为一间长而不宽的中室,左右各有类似于龛的侧室,将葬具置于侧室中,这种结构不在别的地方流行,属于本地特点,这就丰富了四川崖墓的内容。此次发掘出土文物,对于王莽到西晋时期的社会经济、丧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④乌木出土和鉴定
1997年8月27日,一株长27米,最大直径1.7米的乌木在祥福镇甘泉村二组毗河边出土。成达铁路取垫土时发现树梢,顺着树干,朝河边深挖,经过村民近半个月的掏挖,整株乌木呈现在人们面前,乌木乌黑发亮。村干部将发现乌木的情况报告了镇政府,镇政府随即报告了区政府,分管文物工作的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区文体局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先后多次到现场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宣传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村民放弃了当初要将乌木卖给成都市某乐器厂的打算,表示要保护好乌木,交文物主管部门管理。有关部门按政策对发掘保护乌木的村民给予适当的劳动补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有关部门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学者前来对乌木作鉴定,鉴定结果为:该树木距今6455±64年,树种为香果树。2003年7月,乌木送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供人们参观。
⑤前进村考古发掘
1998年6月20日,福洪乡前进村发现古墓,区政府特批3万元资金用于抢
救性发掘。市文物考古队派出6人工作组与区文管所组成联合工作队进入现场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新闻单位提前介入,致使这次发掘工作难度增大,围观群众高峰时达到上万人,公安部门紧急介入后,发掘现场的混乱局面才得到控制,发掘清理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通过调查和对两座被盗古墓的发掘,初步确认前进村现有崖墓在28座以上,延续时间从东汉晚期到唐代,在已发掘的成都地区崖墓中,前进村崖墓是延续时间最长的。前进村崖墓群保存较好,随葬遗物特别丰富,1、2号墓发掘出土文物(含公安机关追回的被盗文物)多达500件,在四川地区崖墓中是罕见的。特别是大量的隋唐时期青瓷器以及“四铢”“太平百钱”等钱币在四川地区崖墓中尚属首次发现。已发掘的1、2号墓葬,形制差异较大,结构特殊,仿木建筑雕刻,龛形石棺等在四川崖墓中都是少见的。
此次考古发掘发现前进村崖墓的葬俗十分特殊。1号墓发现10具陶棺,采用多次葬式,2号墓早期葬式和1号墓相同,但南朝以后则以捡骨葬、瓮棺葬为主要葬式,这种以旧墓新葬的形式在四川地区墓葬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研究古代墓葬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成都地区隋唐崖墓的空白。
⑥古城遗址考古发掘
城厢古城遗址位于城厢镇北门外古城桥周围,是一处重要的汉代古城遗址。1998年10月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
1999年2月,为配合城太公路建设,对其进行了一次考古清理发掘。发掘清理出明清至汉代的遗址有:灰坑、井圈、排水沟。其中灰坑14个,排水沟4条。出土的重要文物有陶器和钱币。陶器有盆、缸、钵、甄、鼎以及汉代建筑构件简瓦、板瓦、瓦当和陶井圈。陶器纹饰主要有绳纹,出土的钱币为秦半两。
此次考古发掘使人们对城厢古城遗址获得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城厢古城遗址分布范围广,约为1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自汉代至明清遗址,遗物丰富,是成都地区重要的、保存比较好的一处汉代遗址。
⑦新河遗址考古发掘
2002年10月,乐斯集团在建筑施工中暴露6座宋代古墓,从开挖基坑中发现泥土异常,经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实地勘查确认,为早期文化堆积层,属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早期遗址,距今约4500年,该遗址位于华严镇(今大弯街道)新河村境内,定名为“新河遗址”。发掘工作历时20多天,发现大量早期遗迹、遗物和房层建筑遗迹。经随后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初步确定了新河遗址北面的走向,新河遗址显示青白江城区数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⑧三星村遗址考古发掘
2004 年4月,在弥牟镇三星村攀成钢公司迁建施工工地,发现一处商周时期生活遗址,市文物考古队和区文管所立即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有陶器、石器。陶器有高柄豆、小平底罐、圈足豆、花边口沿罐、剑口罐等。陶器表面多饰有陶衣,陶器器形依据考古的类型学对比,与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晚期器形相近。出土的石器有25件,均为小型磨光石器,有人为加工痕迹。这些特点与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石器相同。发现的屋基,建筑特点也与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房基相同。其中在发掘勘探中出土的一个木制鸟头勺和一个陶制圆形鸟头当属这次试掘中出土的精品文物。
三星村遗址出土文物可分为两组,一组以尊、喇叭口高领罐等具有“宝墩文化”风格的文物为典型代表,另一组以小平底罐、高柄豆、盘、瓮等具有三星堆文化风格的文物为典型代表。根据遗址层位关系和文物组合的变化,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年代与宝墩文化四期相当,晚期年代与宝墩文化四期至三星堆文化二期之间相同。在三星村遗址中,一些遗迹与宝墩文化的遗物和三星堆文化的遗物有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