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物

时间:2022-03-29

(1)赵抃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氏,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在宋史中与包拯齐名,时称“铁面御史”。

赵抃一生四次入蜀,初次入蜀在江原县(今崇州)做县令,第二次入蜀任梓州路(今三台)转运使,皆有清白名声。第三次入蜀是在宋英宗时,自治平元年(1064)到治平四年(1067)共三年时间,任成都知府。第四次入蜀再度“知成都府”,则已是宋神宗时,由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1074)共两年半时间。他以清廉自律,传承其清白家风,“吾门自昔传清白”(《清献集》卷三《信笔示诸弟侄子孙》)。从政则勤政爱民,忧乐天下际,“欲去民忧同乐之,敢孤朝寄独恬然”(《清献集》卷二《再经江原县有作》)。为政则能审势,宽猛相济,“弹劾不畏权倖”。苏轼、苏辙兄弟都十分称赞他,苏轼还专门为他写了墓碑:《赵清献公神道碑》。 

赵抃最有名的“清白”故事是第一次知成都府时以一琴一鹤一龟,只身入蜀,过清白江,自誓清白。他上成都任职,经过湔江时,说:“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这段湔江取名为“清白江”。青白江区也由此得名。 

成都在他的治理下,“蜀风素侈”的奢靡之风大变,“好贤乐善之风大兴”,“蜀人安之”,长达百年。赵抃二十年间四次入蜀,蜀人听说赵公来,“男呼于道,女欢于灶”,都说:“我的碗筷能安于食,我的枕笫能乐于寝,就是拜公之赐。公再来,它们又有依靠了。”在赵抃的治理下,“梁岷之下,宴然已为乐国矣”(文同《丹渊集》卷二十六《送赵大资再任成都府诗序》)。

赵抃治蜀的故事一直为后世传颂。江浙一带多演赵抃故事的清官戏。南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烧制有赵抃入蜀赴任画枕,以一只口衔瑞草的仙鹤和口吐祥云的神龟引路。成都凤凰山有纪念他的“留鹤亭”,新繁东湖有祭祀赵抃的“清白江楼”遗迹,崇州有他在罨画池的游踪。青白江区博物馆有“赵抃清白文化专题展览”,全面、详细地展示了北宋“铁面御史”赵抃与青白江的渊源以及他清正为官、清廉为民、清白为人的清白一生。

 

(2)谢湜

谢湜,字持正,北宋成都府路怀安军(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官至国子博士。为理学大家程颐的嫡传弟子,于研究儒家经理颇有创见,著有《易义》十二卷、《春秋义》二十四卷 、《总义》三卷。

史载:

“谢湜自蜀之京师,过洛而见程子。子曰:尔将何之?曰:将试教官。子弗答。湜曰:如何?子曰:吾尝买婢,欲试之,其母怒而弗许,曰:"吾女非可试者也。"今尔求为人师而试之,必为此媪笑也。湜遂不行。”

谢湜死葬乡土,墓在城厢镇西门外约两里。清嘉庆《金堂县志》卷三有专门记载,墓表为土质,正方形,边长约5米,高2米,圆顶,除宋碑于清乾隆年间损坏外,至今保存完好。

 

(3)李佶

李佶,明成都府(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生卒年不详。明正德十五年(1521年),李佶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正德、嘉靖年间,官场环境恶劣,国君昏庸,奸臣当道,李佶却“出淤泥而不染”,常以明朝万历名士、左侍郎吕坤为榜样,为官清廉,不与奸俗同流合污。

嘉靖中,李佶官至御史,权力极大,却仍紧守初心。他依职巡察浙江,微服私访广问百姓,从中了解地方官员的作为。结果,巡访一次有数十名官员受其训诫,有循私、贪污、枉法的官员一经查实皆被罢黜。此外,李佶还曾奏请朝廷将织造太监革职查办,引起朝野轰动,其刚正不阿的秉性可见一斑。

然而时势艰危,李佶最终还是受到贪佞奸臣焦芳的非难而愤然辞职归乡。为民谋利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李佶终日郁郁。成书《赤坡集》不久,即溘然长逝。李佶清廉自持,两袖清风。遗资不足以葬,乡绅自愿捐资葬于家乡泉龙山(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五里村)。

 

(4)魏长生

魏长生(1744-1802),清金堂县城(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原名魏朝贵,字宛卿,因排行老三,人称“魏三”,“长生”是其艺名。魏长生幼时家贫,备尝艰辛,后流落陕西,加入梆子戏班。他每日起早贪黑,学艺刻苦,又敢于创新,不但美化旦角化妆,改包头为梳水头、贴片子,创造踩高跷技艺,旦角均戴网子、梳水头,与妇人无异,还创立西秦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善于传情”,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774年,魏长生率领秦腔戏班初入京师,便一鸣惊人。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云:“长生于乾隆三十九(1774年)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

1787年,魏长生又来到当时南方的戏曲中心城市——扬州。他在扬州很快又刮起一场旋风:“四川魏三儿,号长生,年四十,来郡城投江鹤亭,演戏一出,赠以千金。(《扬州画舫录》)”“娇歌一曲令人醉,纵有金钱不轻至。”……不仅如此,他还广授技艺,对自己独创的“跷工”“梳水头贴片子”等技术毫不藏私,对许多剧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92年,魏长生遭遇仇家陷害,“以事押回原籍”(《啸亭杂录·卷八》)。他这次回川,购园卜居于成都东较场附近。魏长生定居成都10年,与川剧艺人结邻而居,许多艺人都是他幼年学唱川戏的师兄弟。魏长生与他们同生活、共演出,对于川剧“五腔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800年,魏长生再次出川,献艺北京。他虽已有57岁高龄,却仍是“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足”。然而岁月不饶人,1802年,魏长生“夏日搬《表大嫂背娃子》,下场气绝。”将军马革裹尸,伶人以身殉艺,壮哉!死后,魏长生被其徒陈银官等素车白马送回四川金堂,安葬在绣水河大石桥畔,民众称之为“皇姑坟”。

从孤苦少年到红遍天下的一代名伶,魏长生用毕生心血在中国戏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5)曾道

曾道(1877-1948),字通一,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原属金堂县)人。1898年,曾道外出游学,师从章太炎。后于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曾道同于右任等在川、陕、鄂、沪、宁、京等地组织反清革命活动。1916年,曾道参加“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道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监察委员。1945年,曾道任国民政府川康监察使。

曾道为政廉明,生活简朴。他与其子曾用修一家八口,一直寄居曾绍琪家。他平时工作外出,常一人独行,不带秘书、随从。1947年,国民政府指派曾道前往西康省任首届县长考试的监试官。当时,他与川康考铨处处长饶炎同行,二人乘车到达康定,不事张扬,步行入城,直到住处,谢绝拜谒。试卷由曾道亲自编定密封,编妥后即将底册揣入怀中,不让任何人窥视。康定考试完结,曾、饶乘车返回成都时,因路况不好,车行颠簸,曾道头触车顶,致患脑疾,医治年余无效,于1948年7月逝世,时年71岁。

曾道生前家无积蓄,由刘文辉赠送红漆棺木一具、黄金一两,才得以办理丧事。灵柩从成都发往金堂安葬,沿途县、乡社会各界及家乡民众设路祭为之哀挽,称赞曾道为“两袖清风的好官”。

 

(6)彭家珍

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曾化名朋嘉桢、朋锡三,清金堂县人。其父彭复恒,醉心于维新,主张实业救国,为彭家珍少年时期的成长提供了有益的环境。1903年,彭家珍考入成都武备学堂,以期用军事振兴国家民族。1906年,他以最优等的成绩被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开始秘密从事反清活动。

“宁为国家蹈鼎镬以求死,不甘屈蠖而偷生。”彭家珍常以此激励自己,他不遗余力地宣传革命,发展组织,筹备起义。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他预感全国革命风暴将至,便去北京、天津,从各方面了解清廷动态及全国局势。同年11月,彭家珍被选为北伐蜀军总司令,12月,彭家珍又任京津同盟会军务部长。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然而清王室的顽固派却以良弼为首,组成宗社党,加紧了反革命活动。为了扫清革命障碍,铲除良弼,彭家珍于1912年1月27日乔装打扮,入良弼住宅行刺,他向良弼掷出炸弹一枚,把良弼炸成重伤,越二日而亡。不幸的是,彭家珍却也被一块弹片击中头部,当场牺牲,时年23岁。

彭家珍的壮烈行动,使得清廷震恐,宗社党人作鸟兽散。十多天后,清帝宣布退位。孙中山称赞他的行动为“我老彭收功弹丸”,并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令崇祀忠烈祠。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给其家属颁发“永垂不朽”的烈士光荣证。今青白江区城厢镇家珍公园尚存彭家珍烈士纪念祠及纪念碑。

 

(7)曾绍琪

曾绍琪(1890-1951),字昌衢,号悌,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原属金堂县)人。曾绍琪少时受业于名儒邓汝昌,勤奋好学,曾应童子试。民国初,就读于成都联中(今石室中学),后入北京法政学堂。历任四川省议员、四川盐运使署秘书长及代理盐运使、自流井东盐场子知事。

曾绍琪热心桑梓教育和地方实业的发展。他开风气之先,倡导女子就学。经其努力,1930年本只招男生入学的金堂县立学校增设了女生部。他还动员族人捐出城厢镇余家湾的曾氏宗祠五福堂作校舍。1933年,曾绍琪与长于水利建设的驻军旅长卿翰南申请在城厢镇郊玉虹桥兴建金堂水电站,曾绍琪出任电站经理。由于驻军移防,工程筹资不济,曾绍琪毅然卖掉72亩田产以应急需,终使电站于1935年落成。抗日战争期间,山西太谷的私立铭贤学校拟内迁来川,他也为之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曾绍琪还乐善好施。他经营的药铺常对贫苦病人免费施药,对无力丧葬的穷苦人家施以棺木,对贫困好学的青年给予资助。

曾绍琪在晚年时顺应时势,支持革命。1949年,曾绍琪表示:“只要有途径,愿为人民尽力立功”。他接受金堂地下党和民盟组织的意见,按照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要求,于1949年11月中旬,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出面邀集东山6乡(太平、姚渡、日新、龙王、福洪、和兴)乡长,在曾家老寨召开有地下党负责人廖先贵等参加的联防会议,通过《联防安民布告》,宣告:不准制造混乱、不准造谣惑众、不准抢劫掳掠、不准破坏生产。此举,对遏制东山地区反共势力的蠢动和促成金堂县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1951年春,曾绍琪病逝,时年61岁。

 

(8)刘仲宣

刘仲宣(1890-1949),字晓楼,四川省南江县长赤乡人。1924年,刘仲宣毕业于四川政法专门学堂,此后历任雅安、成都、泸州、自贡等地方法院推事。1937年,任四川垫江县县长。翌年,调任四川省禁烟督办公署一级密察员。1941年至1945年,刘仲宣任四川金堂县县长。面对烟、赌成风,匪患猖獗的金堂县,他在到职后即着手整顿机关纪律,起用得力干才,加紧训练团警,亲率武装剿匪,禁烟禁赌,雷厉风行。他还敢于抵制贪赃枉法,毫无畏惧盘踞地方的权势人物,不与之同流合污。

刘仲宣在金堂政声显著,颇为邑人称道,但却因此结怨于地方恶势力。1945年6月,刘仲宣因被诬控贪污而被拘审,囚于成都宁夏街监狱长达4年之久。经此一事,刘仲宣对腐败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对国民党统治已不抱任何幻想。他在狱中,得共产党员杜可(原名宜贵)的帮助教育,秘密加入“在监工作组”(即中共地下组织“川西解放组”)。

1949年6月,因“贪污罪”查无实据,刘仲宣获释。出狱后,他积极投身革命活动,设法与熊克武为首的川康渝自卫委员会联络,筹划以该会名义组建一支由川西解放组控制的地下武装。他还撰写《告国民党官兵书》,规劝其旧日同僚弃暗投明。同年6月下旬,川西解放组成员彭代悌保存的革命传单不慎被敌人发现,特务组织使计抓捕了包括刘仲宣在内的川西解放组全体成员。

1949年12月3日深夜,刘仲宣被杀害于成都抚琴台王建墓甬道内(同时遇害的还有云龙、彭代悌),时年59岁。1950年1月20日,川西北军政委员会召开公葬大会,追认刘仲宣等为革命烈士,将烈士遗体安葬于成都青羊宫十二桥烈士陵园。

 

(9)吴惠安

吴惠安(1900-1949),又名开文,清新都县唐家寺(今青白江区弥牟镇国光村)人。吴惠安幼年在乡里读私塾,1919年毕业于新都县高级小学。1920年至1937年,在乡教书兼为店铺记账。

当时,中共广汉特支在唐家寺一带开展工作,吴惠安经郭士光、赖明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特支领导下,吴惠安积极开展进步文化活动,在劳动群众中宣传党的主张。1930年,驻广汉的国民革命军第28军第2混成旅举行武装起义,吴惠安等积极配合,在唐家寺一带贴标语,发传单,并割断广汉通往成都的电话线。广汉起义失败后,吴惠安转移到川南进行革命活动。

1938年,吴惠安回成都,进入金陵大学农经系主办的合作人员训练班学习,后参加宋庆龄、路易·艾黎领导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川康区成都事务所工作,任助理指导员。该事务所停办后,他回新都合作指导室当职员。1942年5月,吴惠安被当局疑为新都共产党员负责人而被捕,解送成都行辕,半月后获释。

1949年7月,吴惠安再次被捕。他在狱中表现乐观,勉励亲人说:“天要亮了,我很快就会回来的,请家里人放心。”然而12月7日夜,吴惠安被国民党特务组织秘密杀害于成都十二桥,壮烈牺牲,时年49岁。

1950年1月20日,川西北军政委员会隆重举行公葬仪式,将殉难于成都王建墓和十二桥的吴惠安等35位革命烈士遗骸,连同殉难于重庆渣滓洞的周从化烈士遗骸,安葬于成都青羊宫十二桥烈士陵园。

 

(10)刘继曾

    刘继曾(1895-1975),原名刘贯之,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原金堂县姚渡乡)人。1920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刘继曾被团中央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第三国际委派刘继曾随同苏联军事顾问团回国,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继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主任。1928年,受陕西省委的指示,刘继曾到陕西渭南、华县、华阴一带组织武装起义。同年5月16日,西北工农革命军成立,刘继曾任政治委员。同年9月,刘继曾主持陕西省委工作。1929年任陕西省委代理书记。1930年初,刘继曾被军阀宗哲元逮捕,他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后在党组织接应下,从狱中脱身。1931年2月,刘继曾到天津与北方局接头时被捕,在审问过程中刘继曾始终未暴露自己的身份。1932-1949年,刘继曾以教师身份进行党的地下工作。

1949年2月,陕西渭北地区解放,刘继曾随中共临潼县委南下,举办干部培训班,为解放西安培训干部。1949年冬,他被调到西安筹备成立西安市中苏友好协会,任秘书长。1952年,又被调到西北民族学院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58年,刘继曾奉调宁夏,筹建宁夏师范学院,任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兼银川师范学校校长。1962年,宁夏大学成立,刘继曾任宁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64年,刘继曾在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届委员会上当选为政协副主席。

1975年12月,刘继曾因病逝世,终年79岁。

 

(11)赵君陶

赵君陶(1902-1985),又名赵郁仙,四川省酉阳县(今属重庆市)龙潭镇人。

1919年“五四”运动后到北京求学,受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重要领导人、他的哥哥赵世炎同志的影响,参加并发动组织进步学生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1926年,赵君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她以教师的身份在四川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秋,经进步教师姜玉芝介绍,赵君陶继任当时的金堂中学(现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学)女生部训育主任兼史、地教员。她在教课和平时言行中思想先进,不主张学生读死书,鼓励多读课外书刊,以期更广泛地吸取新鲜知识,关心国事。给学生讲解时事,痛述国难深重应奋起救亡的道理。介绍阅读邹韬奋同志主编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使学生从进步书刊中知道华北危急形势,平津沪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开阔学生思想境界。

她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在学生中树立起很高威信,对思想进步的学生介绍苏联,讲述十月革命,使学生懂得革命道理。针对当时青年党,又叫国家主义派,在学生中的活动,赵君陶和男生部的训育主任林光甫互相配合,利用每周周会向全体学生讲演,系统、理论地批判青年党政纲的反动性,告诉青年不要在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参加党派活动。并由赵君陶主讲了题为《从新评价一切价值》的讲演,既讲了辩证唯物史观又结合批判了青年党纲领的错误,讲演观点新颖又富于哲理,很有启发鼓动性,学生们前所未闻,相当佩服。当时县立中学学生还没有人接触到马列主义理论,在赵、林二位主任老师以及其他教师的教导下,学生中的青年党员不少人声明退出青年党,这在当时是件震动的大事。

1937年秋,赵君陶被思想顽固保守的范墨璋校长解聘。这以后,她又在成都参加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赵君陶虽然离开了当时的金堂中学,但她在学校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在她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组织抗日宣传队,到城厢街头和附近乡村以演讲、演唱、贴标语、画漫画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她的组织推动下,古老的城厢镇,掀起了一股抗日救亡的热潮。她培养的学生陈敏玉、李希容、傅淑权等先后到延安参加革命。

1939年,赵君陶在重庆参加战时儿童保育会并任直属第三保育院院长。1946年,先后在延安大学、中央教育研究室工作。1949年3月,她出席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赵君陶历任中南局教育处处长、南开大学党委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与第五届委员、化工部教育司司长等职。

1985年12月14日,赵君陶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党中央给赵君陶同志的评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教育家。

 

(12)林伯渊

林伯渊(1920-1960),又名孟庄、泽溥,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1941年他与蓝坤泽在城厢开设宇宙书店,出售进步书刊,虽受到国民党的警告,但他仍没有退缩。1943年,林伯渊成为当时成都著名进步报纸《华西日报》驻雅安记者,写了不少进步的新闻报道。1946年,林伯渊与民主同盟盟员、中共地下党员龚思雪、蔡梦慰(后为烈士)等共同创办成都《工商导报》,并担任记者。1946年,林伯渊开办“新德书店”,这是中共川西地下党领导的成都西川书局在城厢的分店。新德书店大量出售进步书刊,一开始就被国民党特务监视,后遭到破坏,但他毫无悔意地说:“祖先剥削来的钱,能搞点革命文化事业,也减少自己的内疚心情而得到莫大安慰。”

1947年,林伯渊在成都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民盟成都文化界联络员,又以省盟联络员身份在广汉、金堂发展盟员,筹建支部,是金堂民盟组织创始人之一。是年“六·二”大逮捕,他被迫转移,改名在彭县教书。1947年至1949年,他先后任过川康通讯社编辑、现实新闻社记者,还与中共党员礼广贵一起创办秘密刊物《驼铃》。1949年,他参与组织成都职业青年联谊会、时事研究会,秘密串联青年学生和教师,传阅进步书刊,开展迎接解放的宣传工作。他通过广汉盟支部陈道钊做其叔《新闻新闻》总经理陈斯孝的工作,临解放时保护该报的机器财产。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渊在《川西文艺》发表长诗《丁佑君》以歌革命烈士。1951年,林伯渊加入成都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同时在中学任教。1960年林伯渊逝世,他在遗嘱中仍勉励家属忠于革命事业。

 

(13)彭家元

彭家元(1897-1966),彭家珍胞弟,土壤肥料学家,中国现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先驱。1918年,彭家元毕业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后并入中国农业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农学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俄勒冈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24年,彭家元回国,先后担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厦门集美农业学校教员兼教务主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林化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四川省稻麦改进所技正兼农林化学系主任、农事试验总场场长、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学院院长等职。

1929年,他与邓植仪共创“广东土壤调查所”,这是我国国内从事土壤调查较早的研究单位之一。1934年,彭家元与邓植仪、陈方济教授等倡议成立了“中华土壤肥料学会”,并与邓植仪共同主编《土壤与肥料》(季刊)。1929年至1937年,彭家元在中山大学创办《农声》杂志并在《土壤与肥料》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论文。他还与陈禹平合作研究了我国农村的堆制发酵方法,成功地培养了高温纤维分解菌,定名为“元平菌”,发表了《元平式速成堆肥》一文,为我国农村积肥造肥、干辟肥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我国40年代在农业中推广的新技术之一,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8月1日,彭家元在成都四川大学化学馆参与了“水土保持”一词的创定。同年,在内江县城西郊圣水寺建立了内江土壤研究室,该室的工作对四川水土保持事业起了奠基和开拓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彭家元担任过四川大学农化系主任,四川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后任土壤化学教研组主任。

1966年,彭家元逝世,终年69岁。

 

(14)何泽周

何泽周(1892-1970),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强力村(原金堂县康家渡指水庵)人。1913年,何泽周东渡日本求学,1919年学成归国。1920年至1924年,他在成都沙河堡辟地200余亩,创建四川省地方农事试验场,任主任技师。他在成都时期受聘任职多处,主要从事农林科学教育及研究工作,著成《园艺学和庭院学》一书。1946年至1949年,何泽周赴康定任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副所长,从事畜牧品种改良研究和推广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何泽周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开展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9月,何泽周调任绵阳地区专员公署建设科副科长,为筹措调拨材料、保证宝成铁路绵阳段的工程建设尽心竭力。1956年12月,何泽周升任绵阳专员公署副专员。此后10年间,他不顾年迈有病,常深入绵阳地区农业第一线和水利建设工地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为响应国家提倡火葬、节约耕地的号召,他亲自选择场地组织施工,建成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的绵阳火葬场。他拄着拐杖翻山越岭,为北川茶场的建设和江油果树栽培的发展不辞劳苦。他通过考察,根据绵阳地区冬水田多、堰塘水库分布广的特点,提出立体农业的构想,建议在塘堰、水库、冬水田养鱼,在水面种植水浮莲用于喂猪,在塘堰、水库周边地栽桑、栽果树,充分开发利用水域效益,促进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1959年,他在北川县验收农田高产试验,亲自掌秤称马铃薯,核实产量,并教育基层干部不要浮夸。

1970年3月8日,何泽周在绵阳病逝,终年78岁。

 

(15)赵益卿

赵益卿(1877-1968),名谦,又名兴藻,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高平村(原金堂县高土桥)人。他出身于塾师之家,年少入广汉三水书院,青年中秀才。民国年间,赵益卿先后任私塾教师、金堂县第一国民学校校长、蜀贤高中及崇正初中国文教员、金堂县财政委员会第三课课长、金堂水电厂总务主任。他为人耿介,处世淡泊,轻利禄,远权贵。金堂县财委会第三课课长之职被世人视为“美差”“肥缺”,但他在任职期间却能廉洁自守,不占不贪。

赵益卿还是金堂县有名的孝子,他孝敬双亲,对贫寒的岳母也关心备至,每月必亲自下乡问安。对待后辈青年,他更是多方培植,诲人不倦。年近七旬时,赵益卿仍慨然应蜀贤中学之聘,无论寒暑,按时坐鸡公车去十里外的姚渡乡曾家寨子学校授课。

赵益卿自修中医典籍,对内科、妇科杂症的治疗颇有心得。他在从教任职时,还兼行医道,为人义诊。对老年亲友主动送医上门;对贫穷人家还代付药钱。他曾倡导组建城厢镇积善公所,筹集钱粮,约请当地名医为贫民义诊,免费施药,年终还发给救济米;对无力安葬之丧家,则施以棺木。

新中国成立后,赵益卿参加集体医疗组织专业行医。城厢镇联合诊所(镇医院前身)筹建之初,经费困难,他用自己两月的工资购买竹椅20张捐作公用。赵益卿为人民医疗卫生工作尽心竭力,临终时还嘱咐家属将生平节衣缩食购置的中医书籍百余部捐赠给医院。1968年10月2日,赵益卿逝世,时年91岁。

 

(16)傅明先

傅明先(1913-1992),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原属金堂县)人。傅明先于15岁就业于义鑫泉择药号,并随父习医,25岁正式行医。金堂解放后,傅明先率先参加卫生工作者协会。1952年,城厢镇建联合诊所,后改为中心卫生院,傅明先担任院长。1984年,获青白江区政府授予的名才老中医荣誉证书;1985年,被成都市卫生局授予成都市名老中医称号;1987年,获四川省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中医专业副主任医师资格证书。

傅明先从医数十载,师古而不泥古,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证施治。他认为本地处于成都平原,加之工业污染,风温湿邪重,人体大多阴虚血虚,外感内伤应处理好养阴补血与祛风除湿之关系,用药宜轻清、甘淡,慎用大补大攻大湿大汗等虎狼之剂。著有《肾结石治验举隅》《肾痹、骨质疏松症治例》《红斑狼疮治验一得》等数篇。

傅明先善治内科杂症,享誉一方。如1975年城厢轴承厂一女患者腰痛尿血,经小便镜检及X光摄片,发现左、右肾均有结石。经傅诊治,初服二剂而尿血止;再服一剂而排出约0.3×0.4厘米的多角珊瑚状结石一枚;终服四剂而痊愈。后随访患者长达10个月之久,均无复发症状。

傅明先的医德医风也为人称颂。他经常为满足病人求诊,下班时仍坚持诊病;对远道而来的病人随到随看,不让久候;对信函求诊者,也有求必应。而且他为人耿直,对人宽厚,从不贬损同行,也不计较个人名利。他常对人说:“做人当洁身自好,以不贪为宝。”1987年职称改革开始后,他主动申请退休,自愿把有限的副主任医师名额让给年轻医生,并表示退休不离岗,还坚持到医院上班。

1992年1月29日,傅明先因心肌梗死病逝,时年79岁。

 

(17)何铸

何铸(1924-1991),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原属金堂县)人。1948年,何铸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1950年6月任四川大学生物系助教,同年底响应政府号召支援乐北建设,到长春市市化中学任教。1958年到1983年,任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3年7月调至西南农业大学(原西南农学院)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9月,加入九三学社,任西南农大支社三届委员。他还先后担任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副主任、四川省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四川省人体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植物志》编委、《四川中药志》主编、《缙云山植物志》副主编等职。

何铸是一位著名的药用植物学家。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传统药物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在传统药物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中国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的发掘、整理做出了重大贡献。从1951年起的较长时期内,他先后深入甘孜、阿坝等高寒地区,徒步跋涉,风餐露宿,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采访工作,常亲口品尝药用植物,并联系药农、医生,验证临床疗效,在药用植物的发掘、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药用藤本植物五味子在全国约有30种,四川占18种,其中由何铸发掘、鉴定的就多达10种。他还采集并制作了大量植物标本,为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及四川大学植物标本室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有较大影响的论文;他主编的《四川中药志》和《四川省中药资源调查与研究》等课题均获得四川省科技成果奖。何铸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培养了一大批药用植物研究人才,其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渊博的知识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誉。

1991年4月27日,何铸因病逝世,时年67岁。

 

(18)肖厚安

肖厚安(1892-1975),名前列,金堂县金龙乡人。他在16岁时即开始从事土陶绘刻,常年吃苦耐劳,苦心钻研制陶工艺。1952年,他生产了为志愿军烈士检骨的美术筋坛,运往朝鲜,受到好评。1955年12月,肖厚安加入金龙土陶生产合作社,专事陶件绘刻。肖厚安擅长绘刻龙、凤、花、鸟,碑四川省手管厅评审为民间老艺人。

1962年,肖厚安被调至金堂县玉虹(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土陶合作工厂。他在该厂设计的龙纹泡菜坛,结构紧密实用,造型浑厚稳重,质地耐酸耐碱,纹样明晰大方,一举形成该厂的名优产品,1965年《四川陶瓷专刊》曾对其作了介绍。1964年至1966年,省手管厅专派江西陶瓷学院毕业生4人到玉虹厂帮助设计创作新品,由省拨款2万元修建倒烟窑烧美术陶,肖厚安积极配合创新,经常加班到深夜,厂领导劝他休息,他说:“我作为一个民间老艺人,共产党对我这样关心和重视,我一定搞出更多更好的美术陶,为祖国争光!”

从1962年以来,该厂推出龙纹泡菜坛、糖缸、花钵、绣凳等多样陶器,先后在成都、北京、广州展出,其中酱坛、花钵更是出国展出。1966年全国工艺美展时,《人民日报》发表《为四川工艺美展叫好》一文中,赞扬了玉虹厂的黑陶,这些获誉产品,大都出自肖厚安及其传人之手。

1975年,肖厚安逝世,终年84岁。

 

(19)流沙河

流沙河(1931-2019),本名余勋坦,中国现代诗人、作家。1931年11月11日,流沙河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城厢镇槐树街老家。1947年春,流沙河考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兴趣迅速转向了新文学,开始向报纸投稿,陆陆续续发表了十来篇短篇小说、诗、译诗、杂文。新中国成立后,年仅18岁的流沙河积极投身于“创造历史的洪流”的时代,并弃学以追逐自己的作家梦。1950年,流沙河出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此后又调入四川省文联,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1957年1月1日,流沙河提议并参与创办的《星星》诗刊正式建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官办诗刊。

1978年,流沙河到成都市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年起,流沙河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作品。1996年,流沙河从四川省作协退休后,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每日读书、写字。2009年起,流沙河在成都市图书馆开始举办固定讲座。2019年9月20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颁发仪式暨四川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流沙河与马识途、王火、王尔碑、木斧、方赫、白航、刘令蒙(杜谷)、李致等9名从事文学创作70年的四川作家,荣获了中国作协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

2019年11月23日,流沙河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88岁。


(20)伍村舟

伍村舟(1889-1976),城厢镇(原绣水乡)人。1912年7月至1918年6月,在金堂县城上小学,1918年7月至1922年6月在成都联合中学(今石室中学)上学。1922年7月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专业学习,在此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教育。1924年6月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教授介绍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7月转入上海大学,继续攻读政治经济专业,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毕业于上海大学,在党的领导下,和游雪程、叶道信、肖伯钧等先后在上海、汉口从事短期工人运动工作。1926年底,奉党的派遣返回四川重庆。在重庆,伍村舟接受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和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指示,回城厢开展党务活动,是第一个回到城厢开展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1927年初,伍村舟联络彭子健等积极在各界人士及进步青年中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筹组中国国民党四川省金堂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发展了一批左派国民党党员。筹组工作进展极为迅速,此时,中华大地的上空已经布上了一层可恶的乌云,革命形势发生了严峻变化,国民革命进入紧急阶段,即国际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同时统一战线内部革命势力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的矛盾日益激化,一场血雨腥风正在向革命势力袭来。同年3月底,四川军阀刘湘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在重庆制造了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及进步人士的“三•三一”惨案。之后,驻城厢镇的国民革命军第28军第1混成旅旅长杨秀春也奉命镇压城厢的进步人士,派部队捣毁了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又派兵追杀伍村舟。伍村舟在群众的掩护和帮助下秘密离开城厢镇,前往成都隐藏起来,继续从事革命工作。解放后,任金堂中学教员。1957年当选金堂县第三届人民代表,1976年6月21日病逝。

 

(21)彭鸿章

彭鸿章(1894-1939),又名彭汉章、杨景善,城厢镇人。中国有志青年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振兴中华之路,在异国他乡学习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在留法勤工俭学中,许多人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成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和共产党员,并从中产生了周恩来、赵世炎、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王若飞、蔡畅等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起重要作用和作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留法勤工俭学的进步青年中,也有两位出生在青白江城厢地区的彭鸿章、陈君实。1915年,彭鸿章毕业于金堂县官立小学,考入成都联合大学,1919年毕业后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第二期。经过一年学习,1920年冬从上海乘船离开祖国。到法国后,被分配到布诺尼橡胶厂做工。1923年,彭鸿章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编入布诺尼支部,经常参加周恩来、赵世炎领导的党团活动。1924年,党组织派他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两年后,回上海,被分配去中共江浙区委,之后又到江苏南通唐家闸做组织工人的工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江苏省委为发展长江以北地区的革命力量,以革命的武装反击反革命的武装,决定建立中共江苏、江北特别委员会和南通县委,彭鸿章任组织委员。1928年2月,江苏省委决定建立南通特委,彭鸿章任特委军事书记。3月15日,南通县委书记陆直三被捕,彭鸿章接任南通县委书记。1928年6月2日,彭鸿章在南通博物苑召开县委扩大会时被国民党逮捕。关押期间,经多次审讯和严刑拷打,彭鸿章始终不暴露身份。1933年1月彭鸿章出狱后,四处寻找组织无着,直到1939年上半年才回家,同年9月28日彭鸿章病逝。

 

(22)陈君实

陈君实,又名陈朴,青白江城厢镇人。1900年生,1911年到1917年先后入私塾、小学。1919年入成都联合中学读书,1919年秋,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第二期。1920年冬出国,1921年初到达法国,和程子健、李大章等分配去史乃德钢铁厂做工,1923年入梭米尔工业专科学校,在梭米尔工专读书期间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编入梭米尔支部,1925年毕业后,去巴黎汽车厂做工,1926年进入格勒诺尔学院(或译格鲁泊学院)学习水力发电专业,在该校参加法国共产党,1928年底毕业后离法回国,回国前曾去巴黎找中国共产党巴黎支部负责人,未联系上,预订船票已到期,即赶赴马赛乘船回国,失去了与党的联系。回国后,1929年至1931年在金堂赵镇开办金堂县第一个小型发电厂——慧明电灯公司,后因燃料油价格倍涨及电灯户减少三分之二而倒闭。1932年应邀在绵竹建小型发电厂,1938年在城厢镇办陈氏崇本织布社,1934年到1935年应邀去重庆大学工学院任教,1935年下半年到川康绥靖主任公署武器修理所及合川炮厂的劳力部门工作。至1936年国民政府兵工署接收修理所和炮厂后,由兵工署调去云南52兵工厂,1945年到重庆50兵工厂,先后任技术员和工程师直到解放,解放后,1950年调西南兵工局工作。撤消大区后调成都784厂任工程师,其中被请去重庆451厂工作半年,曾任成都东城区人民代表,1963年由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安排到成都市九三学社任秘书长,特邀政协委员。


(23)刘继曾

刘继曾(1895—1975),原名刘贯之。城厢镇(原曾家寨子)人。1920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1922年组织参加声援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的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因遭当局通缉,团中央派其赴苏联学习。1925年9月抵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共产国际委派,随苏联军事顾问团回国,到河南、张家口等地协助改造国民军。9月参加冯玉祥五原誓师,后随国民军联军入陕作战。西安城解围后,刘继曾除做苏联军事顾问团的翻译工作外,还负责顾问团与中共地方组织的联系,并在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和中山学院讲授政治理论课和军事知识课。

大革命失败后,苏联军事顾问团奉召回国,刘继曾留陕工作。1927年7月上旬中共陕西省委成立。在9月26日召开的中共陕西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刘继曾被选为省委常委,任秘书主任。1928年3月,省委常委会决定举行渭华起义,成立中共陕东特派委员会,任命刘继曾为特委书记。4月1日,刘继曾在华县高塘主持召开特委成立大会,随后召开特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目前工作计划大纲》。会后,刘到洛南三要镇许权中旅,贯彻省委和特委指示,准备武装起义。4月下旬,特委组织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陕东赤卫队,成为渭华地区一支坚强的革命武装力量。渭华起义时,根据省委决定成立以许权中旅为骨干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刘继曾任政委,代表中共陕西省委把军旗授给起义部队。6月,陕东特委决定建立渭华地区苏维埃政府,拟定刘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由于代理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宋哲元派重兵进攻渭华,导致渭华起义失败。渭华起义失败后,刘继曾历经艰辛,只身回到西安,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1929年2月,刘继曾被国民党军警逮捕。1930年底,杨虎城将军率部进入进陕西,在共产党人的营救下,刘继曾获释。出狱后,刘继曾到中共河北省委工作。1932年3月,中共河北省委派刘继曾以教师职业作掩护,到陕西收集西北军的情报。1933年4月,河北省委又派刘继曾到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中做中共党的工作。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刘继曾按照中共党组织的指示到上海从事秘密工作。

西安事变爆发后,刘继曾从上海回到西安,仍以学校为阵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统一战线工作。1940年,中共党的组织派刘继曾到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办事处,以少校秘书身份收集军事情报,为陕甘宁边区购买医药器材和输送弹药等。1942年办事处裁撤后,继续以教师职业为掩护,收集情报,开展统战工作。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刘继曾调回西安,筹备成立中苏友好协会,任副秘书长。1952年调兰州西北民族学院,1958年调任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1962年任中共宁夏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副校长,1964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届政协副主席。1975年12月22日因患胃癌逝世。

 

(24)赖明果

赖明果(生卒年不详),又名赖振声,1928年初任中共川西特委宣传部长,后到广汉任特支书记。同年秋,到金堂县立初中(今城厢中学)作训育主任。他在学生中宣传苏联十月革命,宣传民主进步思想,揭露蒋介石和军阀的腐败,在学生中组织传阅《彷徨》《呐喊》等进步书刊,鼓励学生关心时事和国家大事,发展陈善彬等10名学生加入共产党。

1928年底,赖明果、黄竞生在金堂县城厢镇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金堂通讯员”,直属中共川西特委领导。1929年4月,赖明果、林晓霞,以及学生中的党员李济众、梁元烈等在城厢镇成立了中共金堂特别支部,有党员14人,属中共四川临时省委领导。特别支部的成员在学校中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在金堂中学发起“挽向拒张”学潮(向,是支持革命活动的校长向理达,张,是国民党县党部委员,由军阀部队任命的校长)。由于反动军阀的镇压,这一学潮失败了。党、团员也转往其他地方活动。1930年初,省委派叶德明到城厢领导党团工作。

 

(25)刘仲宣

刘仲宣(1890-1949),字晓楼,四川省南江县长赤乡人。1917年就读于阆中师范学堂,1919年因参加“五四”运动,从事反帝反封建活动,被校方开除。1921年考入四川政法专门学堂,1924年毕业。此后4年间,历任雅安、成都、泸州、自贡等地方法院推事。1932年至1935年,操律师业于重庆。

1936年,四川省主席刘湘推行“新县制”,刘仲宣考入四川省县政人员训练班。毕业后,1937年,任四川垫江县县长,卓有政绩。1938年,调任四川省禁烟督办公署一级密察员。他尽职恪守,足迹遍及川北、川南。其间,刘仲宣查悉武胜县长崔楷在禁毒工作中严重违法贪污。刘仲宣据实密报,经南充专员陈开泗派员核实,报请四川省主席张群批准,将崔楷处以死刑。1941年至1945年,刘仲宣任四川金堂县县长。在职期间,严厉禁烟禁赌,违禁者缉拿惩办,不稍宽贷,遭到地方土匪劣绅的嫉恨。金堂国民兵团副团长王从周,鱼肉乡里,贩烟通匪,刘仲宣秉公绳之以法,押送成都法办。王从周行贿获释后,串通金堂县正副参议长、县党部书记长等,沆瀣一气,唆使该县建设科长,捏词诬告刘仲宣贪污罪。1945年6月,刘仲宣被拘禁于成都地方法院看守所,后被关押在宁夏街监狱长达4年之久。在狱中,经中国共产党党员杜可争取教育,毅然参加中共地下组织,积极推进川西解放组的活动。

1949年6月中旬,因“贪污罪”查无实据而获释出狱。出狱后,刘仲宣积极投身革命活动,设法和熊克武为首的“川康渝自卫委员会”联络,计划为川西解放组筹建一支游击武装,撰写《告国民党官兵书》,劝告旧同僚弃暗投明,为推翻国民党政权,建新功,赎前愆。正当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他不幸再度被捕。不久,川西解放组被特务混入,组织遭到破坏,全体成员被捕。1949年12月3日深夜,刘仲宣和龙云、彭代悌被杀害于成都抚琴台王建墓甬道内,时年59岁。12月27日深夜,杜可、龙世正等32位革命志士被敌人集体屠杀于成都外西十二桥畔。1950年1月20日,川西北军政委召开公葬大会,追认刘仲宣等为革命烈士,将烈士遗体安葬于成都青羊宫十二桥烈士陵园。

友情链接:

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青江中路183号    电话:028-68936663   
蜀ICP备2021021203号    技术支持:成都市青白江区数字方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