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jpg


青白江位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东北翼,岷、沱二江水系交错之地。茂林修竹的川西林盘星罗棋布,“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焿稻莫莫”;夹江傍山的自然风光引人入胜,“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青白江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发展定位,主动抢抓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契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三严两提升”,完成了从传统老工业基地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华丽蝶变,是中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板和城市生态智慧的表现。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区、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2019年首次跻身“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称号。“蓝天常有、青山常在、碧水常流”已成为青白江新常态,全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严格环境准入,着力加快转型发展

2014年5月荣获国家生态区称号后,青白江区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针对当时仍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三高一低”传统产业为主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质量提升空间小的现状,坚持从源头上着力,严把环境“准入关”,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一是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准入的产业行业名录,坚决清退和拒绝“三高一低”项目进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退出。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抢抓“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紧扣美丽公园城市建设要求,以老工业基地腾退用地为核心区域规划建设15.08平方公里智慧产业城,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自贸试验区、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等开放优势规划建设“一带一路”产业园,对老工业区内70多家工业企业分类实施调迁、清退,重点发展以先进材料、智能制造、跨境电商、大宗商品交易、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适铁适欧产业(适合铁路运输和适合向欧洲发展的企业或者产品),成功实现从“三高一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青白江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陆海联运枢纽”,成为泛欧泛亚开放型国际化港口城市。三是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抢抓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机遇,从2014年起启动产业调整转型发展,先后推动川化2014年退出天然气化工产业、攀成钢2015年彻底关停冶炼系统,全面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62家,减排二氧化硫3万余吨、氮氧化物1600余吨、二氧化碳26万余吨,节能120余万吨标煤,实现存量土地腾退约5000亩,有效提升环境承载能力,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环境质量改善、节能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青白江区作为全国唯一代表国企改革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典型案例,成功入选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等机构共同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严格治理提升,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全面打响并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着力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攻坚、美丽公园城市建设、生态屏障功能体系改造,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一方面,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6”工程、水污染防治“628工程”、土壤污染防治“619工程”,力促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2019年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均创“气十条”实施以来最佳水平,优良天数从2014年的187天增加到2019年的300天;2020年1至6月,实现优良天数138天,在成都市中心城区排名并列第二。饮用水源地水质长期稳定保持Ⅲ类,主要河流水质逐年改善,2019年省控毗河二桥断面水质从2018年前的长期劣Ⅴ类改善到Ⅲ类、市控长流河贯子山断面水质达Ⅲ类,均创“水十条”实施以来最佳水平;2020年1至6月,全区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饮用水源地、省控毗河二桥断面、市控长流河贯子山断面的水质均达Ⅲ类。全区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以公园城市示范项目为抓手,加快美丽公园城市建设,夯实生态本底。筹资7亿元实施“绿肺”“绿肾”“绿屏”“绿廊”等森林城市工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青白江片区“增绿增景”1万亩,对长流河、绣川河、毗河等主要河流开展水环境深度治理和生态景观提升,建成陆港绿道、大时代1956一期滨水绿道等城区级、社区级绿道185公里,启动东山公园、东湖公园、蓉欧风情公园等示范工程建设;将占地2040亩的凤凰湖湿地公园打造成为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规模最大的樱花观赏地,升级打造怡湖公园、福洪客家杏花村旅游区、龙门桃花沟、人和三元村等多个生态旅游景点;投入130多亿元实施有史以来最大体量的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精心打造花园式特色街区、小游园、微绿地,彻底改变传统老工业基地面貌,青白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公园城市。


严格落实责任,着力凝聚各方力量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厘清党委政府、区级有关部门和排污单位、公民各方的环境责任,构建起“党委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主体主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是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目标管理,把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总量减排等工作列为民生目标和专项目标,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二是全区7个镇(街道)、3个园区管委会环保机构实现全覆盖,配备专职网格员队伍368人,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三是科学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5年)》《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共建共享的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环境管理,着力提升服务实效

加快推进环境管理转型和创新,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全力提升监管服务实效。一是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二是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一对一”支持服务企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环评审批承诺制、建设项目竣工环保自主验收等改革,为项目尽早落地见效创造条件;按照“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原则,通过举办环保服务“面对面”主题沙龙、深入企业“一对一”常态化服务、打通服务项目“最后一公里”等形式,推动环保指导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创新开展工业企业环保管理标准化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片区非道路移动机械达标试点、台玻公司绿色示范企业打造,做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差别式”柔性监管执法新模式。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全社会参与”原则,投入120多亿元从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科技支撑等方面逐步完善城乡生态环保设施体系。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9个、园区污水处理厂1个、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4个,实施完成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隔离工程,建成空气网格化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环境应急中心、环境应急物资库;建立完善“1+1+1”环保信息管理网(即环保应急中心“一中心”、信息监管平台“一平台”和GIS地图“一张图”),依托移动执法系统、无人机、无人船等,全面打造数字化环保管理新模式;开展激光雷达扫描、“大气电离技术改善空气质量雾霾治理技术”应用试点,依靠科技破解瓶颈问题。四是健全完善“部门整体联动、行刑无缝衔接”的环境监管执法和“属地管理、行业归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与广汉、金堂、新都、龙泉驿等周边区县签订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方式,依法严厉打击一切环境违法行为。2018年至今,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77件、处罚金额1682.5万元,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环境违法适用行政拘留处罚案件18件、环境刑事案件线索2件,关闭“散乱污”企业165家,停养关闭畜禽养殖场(户)505家。五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督政利剑作用,确保环境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按要求整改到位不反弹,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得到切实有效解决,2019年环境信访投诉总量同比下降三分之一以上。


强化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全民共识

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4.22世界地球日”等环保主题日和低碳环保进万家、环保公众开放、环保大讲堂、“环保课堂”进村(社区)、中小学生环保主题征文比赛、环保主题演讲比赛等各类宣传活动,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教育体系、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法普、德普力度,不断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健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环保协会、环保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规范健康发展,联合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积极开展网上留言、网评、网络调查等互动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确保市民声音得到回应、民间智慧有效集聚。


下一步,青白江区将继续深入落实“五位一体”中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全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功。

友情链接:

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青江中路183号    电话:028-68936663   
蜀ICP备2021021203号    技术支持:成都市青白江区数字方志馆